污水在湿地中沉降
近年来,在城市排污管网无法连接的一些地区,兴建了不少人工湿地,其环境效益和经济价值逐步显现。
现场直击:
黑色污水变“清泉”
8月25日上午,深圳宝安区石岩河人工湿地工程区内,臭味难闻的黑色污水沿着明渠缓缓流到入水口。站在一旁的工程区管理员陈述蔚说:“这些都是从附近石岩新村排出来的生活污水,属于劣五类水质。”
他介绍,污水继续沿暗渠流动,经过粗、细两道格栅和一道拦污网,清除了水中的固体废物,然后汇集到水解酸化池,“通过有机物的分解作用,水里的污染物已经被削减了30%-40%。”
好戏还在后头。初步处理后的污水通过PVC管流到人工模拟的湿地生态系统上,垂直排出。在一片绿意盎然的风车草地上,记者看到污水形成连片黑色液体,慢慢沉降,最终流到边上的坑渠时,已变成一股股清泉。
陈述蔚说:“我们在特定的填料上种植了风车草、美人蕉、再力花等不同的湿地植物,污水先后经过植物的化学作用、填料的物理作用和填料中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里面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吸收或者分解,使污水得到深度净化。”出水水质还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相当于地表水三级,虽然不能直接饮用,但已经可以作为附近石岩水库的补充水源。
“这里只是我们的一期工程,占地有3.5万平方米,它一天能处理污水1.5万吨,总造价只有858万元。”陪同记者到工程区参观的宝安区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易雁翎说:“二期工程的规模更大,处理能力能达到每天4万吨。基本能满足石岩水库两条入库支流——王家庄溪和石岩河的污水。”
今年6月,二期工程已经竣工,目前正在调试之中。工程的建设过程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财政部和环保总局就下拨了800万元经费作为专项资金。易雁翎说,石岩河人工湿地建成后的面积,不但在全国,在全亚洲都是首屈一指的。下一步,根据市政府的决定,宝安区政府打算在工程区内再建设综合展览室、模拟自然湿地园和园路景观等功能区域,把它建设成集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功能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技术突破:
人工湿地治污成现实
其实,石岩河人工湿地工程并非什么创举。在鹏城,已经建成的人工湿地就有6处,在建的还有两处。深圳市环保局水源保护处的工程师熊向陨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提升东深供水渠的水质,深圳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在白泥坑建设了第一个人工湿地工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家发现水浮莲能够降解复杂的有机物,开始萌生了用水生植物治理污水的想法。”熊向陨说,深圳当时提出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治污,确实是个很新潮的概念,也遇到不少怀疑,也走了不少弯路。
首先是污水流入湿地的方向,是采取水平流、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更让人头疼的是,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中,选择谁?
“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地试验加以解决。可以说,现在你所看到的人工湿地无论在布水方式还是去水效率、植物搭配等方面都是比较先进的。人工湿地治污已经从实验室真正走进了现实生活。”熊向陨说。
然而除了技术因素,让石岩河人工湿地付诸实践的,还有“天时”和“地利”。虽然地处珠三角地区,但深圳的降雨量其实并不多,宝安区更是严重缺水。易雁翎告诉记者,2003年以前宝安人还经常为吃水犯愁,大家戏称区内的石岩水库为宝安的大水缸。然而大水缸附近的石岩河却未纳入排污管网,污水每天都不经处理直接流入水库,威胁着大家赖以生存的饮用水的安全。“所以石岩水库既是心头肉,也是老大难问题。”
“老大难”必须解决!这时,水库附近低洼的一片大面积菜场激发起决策者的灵感,人工湿地治污的技术已经渐趋成熟,何不在此作一尝试?这样一来,污水可以顺着地势自然流入湿地,还能在缺水季节作为水库水源的有效补充,一举两得。
污水处理后清可养鱼
推广“瓶颈”:
土地、气候、需求
记者了解到,人工湿地不但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的功能优势,其成本也大大低于污水处理厂。与同等规模污水厂相比,其建设费和运行费各只需后者的二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左右。例如石岩河人工湿地工程区每吨水的处理费用,就低至两毛多一点。
同时,人工湿地的建设周期短、见效快,非常适合生活污水大大超过工业污水的地区(含氧量较高的生活污水比工业污水更容易被水生植物分解处理)。
深圳市环保局副局长林翰章认为,经过污水厂处理的水大多数都排入河海,人工湿地则有机地融入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现在提倡循环经济的理念,这恰恰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虽然人工湿地有诸多优点,但其“弊端”也同样明显。
“建设人工湿地需要大量土地,深圳是寸土寸金,如果当初不是有各级领导的力推,舍得土地可能带来的GDP,也不会有石岩河这样的大型工程。”林翰章分析,在深圳这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人工湿地有着一定的示范意义,但也只能作为污水处理厂网络的补充和延伸,大规模发展并不现实。其更大的推广价值应该在县、镇一级,以及市政排污管网暂时无法覆盖的新兴城市化地区。
不过他也坦言,有大片土地可供建设人工湿地的地方往往经济并不发达,没有治污的迫切需求,所以推广起来也有点难。另外,由于气候条件的原因,具有除污能力的水生植物在我国光热充足的南方更容易生长,北方地区在这方面有着先天劣势,不太适合发展人工湿地。(赖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