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项监测数据表明,长江流域水土流失趋势出现了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折。
最新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显示,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已由62.22万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53.07万平方公里,下降了14.7%。
“这标志着长江流域水土流失趋势发生了由增到减的历史性转折,”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熊铁教授说。这也表明,作为长江流域持续时间最长、最具影响力的生态建设项目——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长治”工程)的治理效果发生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其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总量在中国七大流域中也名列首位。水土流失被专家称为长江的“头号生态问题”。
中国从1989年开始实施“长治”工程,并成立了跨部门、跨地域的组织机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在委员会的统筹下,“长治”工程逐渐走出一条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统计表明,15年来“长治”工程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以年均5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共实施坡改梯970多万亩,显著改善了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有效解决了100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发展经济林果1400多万亩,治理区800多万人实现脱贫;治理区植被覆盖度提高到70%以上,减少土壤侵蚀量70%,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人口环境容量。
“长治”工程15年来完成的累计投资达到159亿多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在“长治”工程治理区生态环境好转的同时,长江干支流的泥沙含量和河流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长江上中游交界处的宜昌水文站监测发现,来自长江上游的多年平均输沙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明显下降之势;2003年,宜昌的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已减少了八成。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嘉陵江流域经过治理,在其汇入长江处的北碚水文站的监测表明,其多年平均输沙量较治理前减少62%,河水含沙量由多年平均每立方米2.05公斤下降到0.51公斤,已低于长江泥沙含量的平均值。(杨希伟)
新华网 2004年12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