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噢……神奇的九寨/噢……人间的天堂。”
青年歌手容中尔甲一曲《神奇的九寨》,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加向往“人间的天堂”,纷纷走进高原。面对眼前这不见纤尘、自然纯净的“童话世界”,人们恍如置身世外,忍不住要躬下身,伸出手来,掬上一捧仙水。
然而,你不能!在九寨沟五花海,记者见到一位中年妇女站在栈桥边,弯下身准备伸手去触碰桥下那晶莹剔透的湖水,此时,陪同我们的导游马上过去,轻拍这位游客的肩:“对不起,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她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都是受保护的,希望我们大家共同维护。”有了如此善意的提醒,游客也乐意接受:“不好意思,差点得意忘形了!”同样的情景,在我们近日的阿坝行中也不时遇到。
“生态游,生态是前提,生态一旦遭到破坏,旅游、产业等一切都将成为泡影。”经过多年的实践,阿坝人认识到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内在关系。
在九寨沟开发之后,饭店、商场、宾馆、旅行社等涌进沟内的村寨,严重地侵蚀了自然环境。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九寨沟风景管理局于2001年提出“沟内游、沟外住”的管理方式,全面停止了沟内旅店、饭店的经营。从2003年3月起,有关部门开始在景区内大规模拆除面积达10万平方米、旅店床位达7000多个的经营性房屋。8月下旬,当我们来到这些村寨时,昔日的经营性房屋已全部拆完,代之而起的是绿色草坪。为解决关闭沟内宾馆饭店后游客就餐问题,这里建成了可容纳4000人同时就餐的诺日朗接待中心,所用的菜品原料全部事先在沟外洗净、在沟内加工,实现了餐饮零污染排放。为了有效地解决“保景”与“富民”问题,九寨沟每年拨专款800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同时安排600多名景区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服务工作。
不少游客在九寨游玩,对九寨的厕所印象颇深:九寨风景区内的公共厕所,一是数量多,在游客往返的两侧道路上,每700米就有一座公厕;二是环保型,所有的公厕“小便入桶,大便入袋”,建得精致;三是勤打扫,每座公厕都有清洁工人在那儿不停打扫,走到厕所旁基本闻不到异味。
保护九寨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建设的重要原则。景区内专门修建了50多公里的环保道路,以减少尘埃和游人活动对水质和植被的影响。为解决汽车尾气对景区大气的污染,景区内开通了以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绿色观光车。如今,在九寨沟景区,除了绿色观光车,只有工程车和抢险车允许入内。长达60公里的架空式人行栈道可谓颇费心机:人在道上走,溪水道下流,千姿百态的植物在道旁自由生长。为了给动物让道,一些路段的栈道抬升了高度。人行栈道实现人车分流,保障了游客安全。为了不惊扰野生动物,我们听不到汽车鸣笛声,更不会看到导游举着电子喇叭向游客高声宣讲的场面。
近年来,慕名前往九寨沟的中外游客年增长达10万人次。2001年7月1日起,九寨沟率先实施“限量旅游”策略,将每日进沟游客限制在1.2万人以内。由于贯穿景区的栈道完工和公路条件的改善,九寨沟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所提高。从2004年起,九寨沟的每日游客接待量控制在2.8万人以内。2004年初,“数字九寨沟”通过建设部专家委员会评审。这意味着,通过数字化建设,景区不仅能对各景点进行实时监控,进行旅客科学分流,风景区管理局、旅行社和游客还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通过互联网了解到此时此刻及以后任意一天的购票数。
要在保护中实施适度开发,更要在开发中实现有效保护。目前,四川省政府在九寨沟、黄龙两处世界自然遗产地安排了7个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今明两年总投资达9.62亿元。这些项目主要是在九寨沟、黄龙景区内及周边进行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建设。(记者 万秀斌)
《人民日报》 2004年09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