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的努力,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筹资千万元实施的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目前4238公顷湿地已全部恢复了原貌,芦苇面积增加到4万公顷。据统计,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达393种,受到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数量显著增加,鸟类则从1992年的265种增加到了283种,黄河口基本再现了原始湿地地貌。
记者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看到,芦苇随风荡漾,鸟类时而低飞,时而高翔。自然保护区科研站站长燕多庆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新发现了白鹤、黑鹳、白琵鹭、黑脸琵鹭、疣鼻天鹅等十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而且世界濒危的黑嘴鸥也开始在这里生存、繁衍。
据了解,黄河三角洲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多年来,由于人类开发活动的加剧,这里水资源严重不足,湿地面积逐年缩小,湿地的水环境下降,出现了大面积的荒地,原有的野生芦苇等湿地植被退化,鸟类数量一度减少。
为再现黄河口湿地原貌,近年来东营市对黄河口湿地进行了保护和挽救。去年7月,垦利县被列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环境监察试点,自然保护区筹资1078万元实施了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石油勘探开发单位实行滚动式开发,将油田占用土地面积缩小至最低。油田设施和作业开发占用土地面积由人工绿化加以补偿,在湿地进行油田作业,采用打斜井、丛式井等技术,以减少污染。
燕多庆说,黄河口再现湿地原貌后,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增多的同时,2000公顷浅海滩涂功能区和1.12万公顷贝类养护区的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目前濒临灭绝的黄河刀鱼和中国对虾已明显增多。
大众日报 2004年9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