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缺电加剧二氧化硫污染 山东实行严控制度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4 年 09 月 1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日前,山东省副省长赵克志就该省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做出批示,明确指出二氧化硫污染治理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明后两年缺电加剧,燃煤电厂建设问题必然突出,要求各有关部门在正视形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治理大气污染,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逐步实施。

山东省是全国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重点区域,去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达183.6万吨。为此,该省加大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组织编写了《山东“两控区”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实施计划》,召开了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将二氧化硫削减指标明确落实到市、县和企业,加强对电力企业的指导,加快电厂脱硫工程的建设力度,推动了全省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工作的进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国家有关电力集团公司脱硫计划与地方治污要求不一致,部分脱硫项目进展滞后,环保部门对发电企业排放二氧化硫的监控手段薄弱,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高不下。

针对副省长赵克志的批示,山东省立即采取措施,对“两控区”内二氧化硫“十五”重点治理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对未开工项目和城市空气质量情况进行了通报,研究了具体的措施和意见。要求各市进一步加大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力度,在全省实行最严格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按照“十五”期间分配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指标,对各个火力发(热)电厂发放排污许可证,明确其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严格控制新、扩、改建火力发电项目,对没有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指标的,不批准新建电厂;扩、改建的必须对其现役机组建设脱硫设施、削减总量或淘汰本企业小机组,腾出指标用于新机组建设。鼓励清洁能源发电机组、洁净煤燃烧技术发电机组的发展。对没有按两控区“十五”计划上脱硫设施的电厂,停止审批其所属电力公司的新、扩建电厂项目。“十一五”期间,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该省将根据当地允许的环境容量,运用排放绩效方法核定分配电厂的二氧化硫总量指标。

为了促进发电企业治理二氧化硫污染,山东省正在研究制定鼓励电厂建设脱硫装置的有关政策,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资金筹措机制,引导民间、国际等多渠道对重点二氧化硫污染治理项目投资。加快环保监控能力建设,建立省、市二氧化硫在线监控网络。“十五”期间现有重点二氧化硫污染源特别是100MW以上火电机组实行在线监测,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在2005年年底前,设区城市要逐步实现二氧化硫重点污染源监测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采集自动化和数据传递网络化。建立环境空气污染预警系统,实现实时监管和预报。对超过排放浓度标准和排放总量的单位,依法责令其限期治理,并进行处罚。对未按时完成脱硫计划的发电(热)厂,要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已上脱硫设施擅自停运的,坚决依法查处。同时逐步推行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制度,在实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上,开展排污企业间二氧化硫排放指标有偿转让。对完成脱硫设施建设并能稳定运行的电厂,鼓励其优先交易腾出二氧化硫排污权,以降低其脱硫成本。 (记者 周雁凌 见习记者 季英德)

中国环境报 2004年9月10日

来源:

相关文章:
在污染中挣钱 冲扩业年产5亿立方米污染物
污染闽江水质 福建邵武海新化工被责令停产治污
桂林漓江防洪补水工程已就绪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5年内要建成“五中心”
中国医疗垃圾处理技术二恶英控制技术国际领先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