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目标:
产业类企业都要上市
据悉,《指导意见》作为上海国资领域今后五年统领性文件,将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载体以及基本完成产业类企业(集团)上市或股份制改造,提到了重要地位。而今后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三项目标是:
经营性国资基本上集中到关系国家战略、国计民生、城市安全、基础资源领域,集中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先导性产业,为上海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供重要载体。
基本完成产业类企业(集团)上市或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社会事业领域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和部分经营性资产剥离实行公司制改造;基本完成非主业资产的调整、整合。
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经济效益领先同行业的优势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打造一支善于创新、勇于开拓、市场化、职业化的企业经营者队伍;建立一套参照上市公司监管,透明、规范、高效的国资监管制度,逐步形成全面覆盖、权责明确、分类监管、流转顺畅的国资监督、管理和运营体系。
四类路径:
提高国资证券化比率
据了解,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确立了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的原则,为上海国资企业确立不同类型的战略定位。
未来,上海国资布局主要向四类企业调整:
产业类企业(集团)着重突出主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标杆、集聚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有条件的也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转型成为资本经营公司。
资本经营公司着重发挥在优化国资布局中的投融资主体和市场平台作用,引导增量,盘活存量,促进国资在流动中增值,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投资类公司着重发挥在非竞争性、公益领域的主导作用,重点承担关系国计民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任务。
转制企业后的应用类科研院所着重提升共性技术研究和服务的水平,发挥标准指定、技术检测等专业服务优势,促进产学研联盟、融合,围绕产业创新发展,打造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和研发服务优势产业。
据新华社报道,在国资重组、国企改制的路径选择上,更加强调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突破国资的证券化比率不高的状况。
目前,上海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有72家,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权益1275亿元,占全上海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的比重不到18%。一方面,仍有部分优质资产没有上市;另一方面,主要产业类企业集团核心资产在上市公司的集聚度不高,部分上市公司在企业集团的层次偏低。
未来,上海提出目标,“基本完成产业类企业(集团)上市或股份制改造”,鼓励符合条件的经营性国资整合注入上市公司,创造条件实现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提高上海国资的证券化比率”。
同时有报道称,根据上海市“十一五”规划,至少将对30%的国有资产进行证券化,预计上海到2010年底至少将有700亿元国有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做大主业:向总承包商总集成商转型
与以往不同的是,《指导意见》将“坚持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放在了“基本原则”首位。
一位长期研究国资运营的专家指出,这一提法并不新鲜,特别的是,这次《指导意见》将它放在了国资国企改革原则的第一条。
据8月21日新华社消息,上海市国资委相关文件明确,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胸襟”,推动国企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吸引中央企业、全国地方企业及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参与,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
在开放、重组中,坚持以企业为主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突破以行政性行业控股公司为主体的调整方式,加快国资从能耗高、污染严重和扭亏无望的一般竞争性企业退出,向优势企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上述专家介绍,《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主业突出、国资具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集团),加大“引进来”、“走出去”力度,在全国、全球范围内实施重组、联合,加快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大企业(集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向总承包商、总集成商转型发展。
“跨区域重组应该是一个趋势。随着市场发展成熟,企业要保持优势、整合现有资源、拓展市场、应对变化,产业升级,跨区域重组便不可避免。”专家表示,以上汽与南汽合作为例,如果要上汽在南京投资重新设立一个厂,且不论投资成本会翻番,同质竞争亦会导致市场环境恶化。
《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产权市场建设,对接国家和本市的产业政策,制定专门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在限定时间、限定范围内,对国有企业遗留问题和资产整合提供政策支持。
但是,市场大多数人士认为,财税收入的分配,是影响地方国资跨区域重组的最大利益障碍。
中原证券钢铁行业研究员胡皓表示,跨区域重组的代表——钢铁行业目前所见的重组模式,税收几乎都留在被并购方,这样重组成功性比较大。比如首钢并购贵州水钢、宝钢并购八钢等。
不仅如此,两地国企重组或并购,通常碰到的问题是到底谁吃了谁?这个问题将引申出被并购一方的职工或政府不停质询——“为什么要把企业卖掉?是不是由于企业领导的无能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