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献老区,热血书青春
——记中直机关赴西柏坡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
西柏坡,华北大地上群山环抱中的小山村。60年前,这里是中共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60年后的2008年初秋,六名来自中央纪委、中央办公厅、中央统战部、全国妇联、全国台联、中国外文局的年轻人,组成中直机关第十一批支教扶贫志愿服务队,来到这块革命圣地。他们卸下行装,走上三尺讲台,走向田间地头,把全部爱心奉献老区,用满腔热血书写青春。
艰难困苦,玉汝以成
这是一方革命的沃土,却并不富饶。历史上,西柏坡因为服从国家建设大局而三次返贫,目前人均耕地不足3分,人均年收入仅到2000元。志愿者们支教的西柏坡中学,条件更是艰苦。仅有80米长跑道的操场是一片黄土地,全校两百多名师生共用的厕所仅有三人蹲位,捐资修建的水塔时常因停电而抽不上地下水。寒冬时节,学校每天却只能烧8个小时的暖气,孩子们不得不裹紧单薄的衣服,躲进薄薄的被子里,很多人都冻得感冒发烧。
然而,这些来自首都的志愿队员们却毫无怨言,快快乐乐地融入了当地生活。没过多久,他们就习惯了蚊虫的叮咬,习惯了和臭虫、蚊蝇相伴入眠;在停电停水的日子,捧起山泉作甘露、点燃蜡烛当电灯;没有肉和新鲜蔬菜的伙食,土豆、白菜、茄子和萝卜被他们戏称为“厨房四宝”。他们的肤色越来越黑,口音越来越“土”,腰间的皮带越来越松。这一切的苦,却成为他们最为乐道的财富。因为他们来到西柏坡,就是为了追寻一种精神——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用心用情,教书育人
初为人师,这些年轻的机关干部十分激动,也倍加勤奋。讲解课本内容,要深入浅出,重点突出;拓展课外知识,要生动有趣,开阔视野;传授学习方法,要简单实用,授人以渔。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他们往往要备一天课;为了仔细批改每一份作业,他们往往要工作到深夜。一天天的努力,一月月的积累,他们嗓门洪亮起来了,讲起课来游刃有余了,孩子们的成绩更是大幅提升了。
身为人师,教书之外,他们更注重育人。近一年来,他们翻山越岭,走访了西柏坡镇各村,对三十多个学生进行了家访,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中和思想上的问题。举行“我们一起成长”、“法律伴我同行”等系列主题班会,举办校园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书画比赛、乒乓球比赛等系列文体活动,培养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尽心尽力,扶贫助学
老区人民的贫苦生活,时时让志愿者们牵挂心头;学生们艰苦的求学环境,更是让他们牵肠挂肚。行动起来,刻不容缓。于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捆捆衣物送来了,孩子们的身体暖和起来了;一台台电脑运来了,微机房里的键盘声响起来了;一册册图书赠来了,丰富的课外世界打开了;一套套书包文具送来了,孩子们的学习条件改善了;一车车煤炭运来了,今冬的校园可以暖和一些了。
截至2009年5月,在他们的联系下,各方爱心力量共捐来现金3万余元,电脑34台,各类图书近4000册,书包文具600套,衣物200余件,煤炭20吨。他们还为学校搭建了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建立了门户网站,使学校迈出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暖人。再过两个月,这些志愿者们就将收拾行囊,离开西柏坡这片热土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去了。他们的足迹是匆忙的,但却坚实;他们的笑容是疲惫的,但却灿烂。正如西柏坡中心学校校长在他们的博客上留下的一首小诗:
平凡的日子
平凡的小路
平凡的学校
平凡的山村
迎来一批批平凡的年轻人
他们走访奔波
他们扶贫助学
他们讲解座谈
他们辅导钻研
他们和老农促膝长谈
他们和师生打成一片
农田里
有他们的汗水
他们是平凡的农民
校园里
有他们的教诲
他们是平凡的园丁
他们带来温暖
他们带来爱心
他们带来关怀
他们带来感动
他们是谁?
他们叫助教
他们叫扶贫
他们叫中直11
他们是平凡的年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