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处在重大转折时刻,人民解放战争正处于战略决战的前夕。为争取战略决战的胜利,党中央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9月8日至13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九月会议”,为迎接战略大决战作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的准备。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彭真、董必武等政治局常委以及14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10名重要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会场设在中央大院的两间中灶食堂。会议根据战略反攻的新形势规定了党的战略方针和任务,以“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为中心议题,总结了以往的工作,并提出了建军五百万,大约五年左右(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略任务。会议主要解决了五个问题:第一,能否用五年左右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第二,打倒国民党建立什么样的国家?第三,如何加强纪律性,实现从游击战争向正规化战争的过渡?第四,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保障战争的胜利?第五,讨论了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扩大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党委制,训练和准备大批新区工作干部,提高干部理论水平,以及加强工会、青年、妇女工作等问题。要求全党全军同志努力克服无纪律无组织状态、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倾向。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
9月12日至翌年1月31日,党中央指挥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与平原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和平、津两市;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和华北。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4万余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
随着战争形势的迅速转变,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指出:1949和1950年将是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胜利的两年。决议还指出,“北平解放后,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及“召集没有反动派代表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组成中央人民政府”等。
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西柏坡胜利召开。
会场设在中央大院中央机关自己盖的职工食堂,南半部为会场,北半部为服务处,会场正面悬挂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和党旗。整个会场整洁、朴素而庄严。周恩来和任弼时还亲自检查了会场的布置情况。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人员19人,列席人员12人。毛泽东主席主持了会议并作了题为《一中全会以来的形势和任务》的重要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取得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规定了党在全国解放以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英明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对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解放,以及保证中国革命实现伟大的战略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
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出发,挺进北平。临行前毛泽东把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和警卫人员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北京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
党中央在西柏坡仅仅住了十个月的时间,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迎来了如旭日东升的新中国。西柏坡也因此像井冈山、瑞金、延安一样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包括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
1973年2月26日,周恩来为西柏坡作了如下的题词评语:“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西柏坡纪念馆,邓小平同志为其题写馆名。
1991年9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西柏坡,并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2年12月5日和6日,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1950年,中央老区访问团对西柏坡革命遗址和有关文物作出了加强保护的指示,当地党委、政府随即进行了革命文物的初步征集工作。1955年,河北博物馆派专人到达西柏坡进行了遗址和文物的维护、整理,并联合当地政府成立了西柏坡纪念馆筹备处。1956年,中共中央旧址被河北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因修建岗南水库,旧址被淹没,原有建筑和西柏坡村迁到村北的山坡。现在的复原建筑是当年西柏坡村子东头的中央大院,总面积16440平方米。复建后的建筑,基本保持了旧址的原貌。院内建筑大致分前后两部分。前部自东向西依次为周恩来、任弼时、毛泽东旧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中央军委作战指挥室)和刘少奇、董必武旧居等。后部东北角是朱德旧居。前后两部分之间即小山包的西北方向,是“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和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谈判旧址等。朱德总司令在中央工委时期与刘少奇同志住的紧邻。为迎接中共中央的到来,工委在驻地后面的山沟里为毛泽东新盖了三间窑洞式的房子。但是毛泽东到来之后,坚持住进了任弼时西邻一所普通的平房小院,把新窑洞让给了年岁大的朱德同志。
中央工委进驻初期,并没有大院的围墙,党中央到来之后,为了安全才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几处住院的外面修了一道两米多高的土围墙。并在他们住房后面的山坡上挖了防空洞。
进入西柏坡纪念馆辖区,首先看到的是巨臂托起太阳的大门景,它告诉我们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位于停车场西侧的影像资料馆,建筑面积3300多平方米,集摄影、资料、娱乐于一体;气势宏伟的西柏坡纪念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碑名“西柏坡”系邓小平同志手迹;碑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1991年9月21日参观西柏坡时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碑座周围将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和赴京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地微缩在四块浮雕上,形象地揭示了西柏坡的历史贡献和党在这一时期的伟大实践活动。在纪念碑的两侧分别是中共中央旧址和西柏坡纪念馆。
西柏坡纪念馆于1976年破土动工,全馆面积1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1978年5月26日在纪念党中央、毛主席进驻西柏坡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旧址和纪念馆同时对外开放。纪念馆分上下两层,阶梯式四合院,四周走廊环绕,顺山势建造而成。馆内的陈列展览,集声光电现代化设施于一体,集中展现了西柏坡的历史地位及深远影响。
1982年3月11日,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柏坡和井冈山、延安一样,现在是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和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今日的西柏坡,前临碧波荡漾、山水潋滟的西柏坡湖,后靠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形成了独居魅力的秀丽风光。
今日的西柏坡,已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AAAA旅游景区。国务院原副总理钱其琛将其誉为“革命圣地,旅游佳境”。2002年5月,河北省西柏坡-天桂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征程伴坎坷,创业艰难多,要知胜利路,请看西柏坡。
[编辑本段]称赞词
西柏坡——红色旅游的胜地!
西柏坡——爱国主义教育的圣地。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毛主席为什么选择西柏坡作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某一天,此前任平山县委书记的曹慕尧同志来到延安,在一次集会上,毛主席看了一眼身旁的曹慕尧,问道:“你是哪里人?”曹答道:“平山人”,毛“哦”了一声,又问道:“从前做什么工作?”曹答道:“干县委书记”。毛说道:“你当平山县委书记,一定对平山很熟悉,我正想了解平山方面的情况,”于是毛主席和曹慕尧长谈起来……
抗战初期,平山人民踊跃参军,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中就编入了两个团的平山子弟,这两个团转战南北,屡建奇功,被聂荣臻同志亲切地称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后来随王震同志的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又声名大震。这个时期还涌现了救死扶伤的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在抗日战争那艰苦卓绝的年代里,聂荣臻同志开辟了晋察冀边区,聂荣臻的足迹踏遍了平山的很多地方,在八年抗战中,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被毛主席称之为“模范边区”。这里民风淳朴,地域辽阔,山水相间,是藏龙卧虎之地。那时西柏坡周边十几个村庄,在平山堪称大村庄,坐落在滹沱河两岸,土质肥沃,物产丰富,被聂荣臻称为“边区的乌克兰”
毛主席从历次各界人士的口中和聂荣臻反馈的信息中得知,平山——西柏坡——及周边地区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是一个可容纳千军万马的富足之地,必要时可以借用一下。
一九四七年,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决定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由刘少奇朱德挂帅奔赴西柏坡开展工作,为以后中央首脑进驻西柏坡打前站。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继续留在陕北和胡宗南周旋。毛主席留在陕北的用意一是居住了十几年的指挥所不能轻易地留给敌人,要和蒋介石斗气。二是为了鼓舞士气,在敌人围困万千重中,我自岿然不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全军将士的战斗意志。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这一举措是了不起的大手笔。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二日石家庄解放。石家庄的解放,意义十分重大,它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在敌人手中夺得的第一座城市,它的解放,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块解放区连在了一起,切断了蒋介石南北联系的通道。这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西柏坡颁布,解放区的人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时解放区的天已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随着解放战争的步步推进和各个战场的变化,毛主席在陕北完成了他的既定目标,在这时,他以一个战略家的目光审视着全国的形势,“天时,地理,人和”是兵家取胜的必备条件,如何选择一个理想的指挥所指导全国的解放呢?毛主席把目光落在了平山的西柏坡。西柏坡的“天时”(石家庄已解放,无近敌威胁,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连成一片),“地利”(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和(民风淳朴,群众基础好)正遂领袖的心意。于是毛主席东渡黄河,经雁门关,五台山,在城南庄稍作停留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西柏坡。在这里,要和蒋介石展开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大决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