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宪昔日的导师——董健教授
著名高校、知名学者,盗窃信息、诽谤攻讦,两组原本最不可能出现在一起的信息如此真实的交织
本报记者 雷宇 叶铁桥文并摄
周宪坐在记者对面,眉头紧锁,声音细弱,他没有想到,一次不经意的决定,竟然会让自己陷入如此苦不堪言的境地。
让这位知名教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始料未及的是,自己虽然为这次决定付出了代价,但这件事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而事件本身的一些情节“就像一部悬念迭起的章回小说”,让这起原本不那么复杂的学术公共事件,背后闪现出一个奇特的“江湖”。
这一“江湖”展现出了当前大学内部的学术生态和人事生态,也展现了部分知识分子在这一生态中的个人抉择,旁观此事件的知情人士都认为这一个案足够具有样本价值,“类似的故事在许多高校都发生过,或正在发生。”
学术批评还是私人恩怨
当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对造假事件作出处理,所有人都以为一切尘埃落定之时,周宪却感觉围绕在自己身边的风暴正愈演愈烈,“事情的发展已偏离国家精品课程的事,演变成对我个人声誉的一场运动”。
周宪说,在南京大学校内,有人用手机群发短信,将此事广而告之,甚至发给周宪在学术界的一些朋友,对他进行个人攻击,“他们收到短信以后都觉得很奇怪,打电话问我怎么回事”。
而网络上出现的那些攻击帖子,在他看来,也是有人在“整”他。这些帖子大多署名为南京大学某某某,比如发在“学术批评网”上的一篇名为《周宪教授造假事件牵出CSSCI潜规则》的文章,署名是“朱嘉平”,并注明身份是“南京大学教授”,但记者认真核查后发现,南京大学并没有一位叫朱嘉平的教授。
在采访中,所有知情人士都称,此事之所以发展到目前这个局面,主要是因为涉及个人恩怨。
周宪在接受采访时就直言:“主要我跟胡有清有矛盾。”
他说,他从2002年开始担任中文系主任,不久后,即建议胡有清教授担任海外教育学院院长。2004年,他调到学校当校长助理,刚好分管海外教育学院,“那段时间(海外教育学院)工作起色不太大,我布置一些工作,推进不大,我也比较急躁,就产生了工作上的一些摩擦”。
周宪认为,另外一个矛盾在于:“我担任校长助理,兼任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胡有清的太太是出版社员工,(她)评高级编审时,几年都没能通过,他怀疑我做了手脚。”
他认为举报的时间点也很可疑,“胡有清教授2009年11月16日向学校提出这个事情时,这个事情(指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已经过去1年半了,为什么是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学校正在增补副校长,我是候选人。”
一名知悉内情的教授则认为还有另外一种解读:此前不久,南京大学实施新的博导考评办法,全职到江苏省台联担任会长职务的胡有清教授博导资格也随之被取消,这可能也会给他有人从中“做了手脚”的猜想。
由于胡有清教授拒绝接受采访,所以无从取得他对“恩怨说”的置评,但胡教授明确告诉记者,他没有就此事在网上发过帖。
汪正龙教授也多次强调自己没有在网上发过帖,他写的《关于文学院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过程的情况说明》是如何发到网络上去的,至今是一个谜。
但他告诉记者,这份情况说明有两个版本,其中有细微差别,第一个版本交给了文学院和学校,第二个版本只给了赵宪章教授和胡有清教授,网络上出现的情况说明,正是第二个版本。
而那份他认定是冒他名义写出的《关于周宪造假事件的补充说明》,经记者与新语丝网站创建人方是民先生(方舟子)联系,证实邮箱发出地址与汪正龙教授留给记者的电子邮箱地址一致。但方是民也告诉记者:“有的软件允许随便填发信地址”,因此,不能排除有人冒用汪正龙邮箱地址发信的可能。
事实上,正因为如此复杂的背景,才让幕后推手和背后的江湖看起来神秘莫测。善于利于网络无疑是这些幕后推手的重要特点,他们的这些网帖,让各类信息扭曲发酵,但目标只有一个——周宪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