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校与品牌校“手拉手”
记者:这种与名校互动的方式一方面满足了一些名校师资饱和、亟待扩张的需求,另一方面确实也是一个均衡教育资源的很好的举措。除了北部新区,海淀其他地区的学校间有没有这种形式的联合?
乔键:其实,海淀区近几年一直在摸索这样一种优质教育资源扩大的模式,我们称之为“手拉手”。比如,在海淀学区启动的“携手互助工程”,好书共读、好课共赏、好资源共享、好伙伴共助、好邻居共携。中关村一小、三小分别和知春里小学、双榆树一小开展干部教师互派交流(一年)、校际会课、主题研讨、专家研讨等活动。去年,我们让人大附中承办了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今年前不久,我们还将位于西四环附近的四季青中心小学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旨在发挥首师大教师教育资源,通过项目管理等方式,将附小建设成教师教育、教育科研、课程改革三个基地。
记者:今年的“手拉手”活动还会有什么大动作?
乔键:今年,我们除了在北部新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行委托管理的模式外,还将委托人大附中全面管理蓝靛厂中学;将位于阜石路上的一座纯初中校并入首师大附中,作为其北校区,以满足周边新建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
记者: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预见,未来北部新区和四季青地区将成为海淀优质教育资源新的聚集区。
乔键:这确实也是我们的目标之一。其实通过一系列举措,这些年我们的一些新建校成长得也不错,其中一批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已经步入了品牌校的行列,如位于大钟寺附近的中关村四小,建校时间不长、基础不厚、规模不大,但其小班化教学特色明显,我们前不久刚在该校组织了现场会,推广他们的办学理念。
记者:为了均衡教育资源,目前一些区县提出了让优质校的校长和教师流动起来的举措,海淀在这方面有什么打算吗?
乔键:在这方面我们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因为海淀的地域范围太大,学校分布广泛,不如城区的一些地方集中,真正让教师流动起来,会在交通、居住等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更多采用的是教师全职、兼职支教等方式,使教师“柔性流动”起来。当然,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方面,我们还会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探索一些新举措。
建名校长“黄埔军校”
记者:据我了解,海淀区有一批名校的校长都处在即将退休的年龄,名校长集中退休会不会造成“青黄不接”的局面?
乔键:你说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去年八一中学的校长就已经退休了,几年之内面临校长退休的学校确实还有不少。我们去年年初的一份统计显示,目前海淀区中学正职书记和校长70人,其中40岁以下的仅占8.5%;副校级干部149人,40岁以下的占25.5%。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培养更多的名校长、好带头人,去年海淀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教育党校,同时在中小学中建立了以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为首的6个海淀区优秀校长培养基地。6个优秀校长培训基地全部设在人大附中、101中学、十一学校、中关村一小、中关村四小和北大附小这样的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区内其他学校的校长及后备人才进入基地后,可以跟着名校长一起干,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我们形象地将这种模式称为“影子培训”。
瞻顾四方,唯望马首。校长是一所学校发展的领航员,他们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影响着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与名校长的学习和历练中,后备人才成长的周期将大大缩短。
不担心好老师被“挖墙脚”
记者:目前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开始加大投资,新建学校,并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优质师资,海淀区会不会也有一些好学校、好教师被“挖墙脚”?
乔键:硬件只是办好教育的一个方面,一所名校我想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软件,是优质的师资和长久以来形成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样,对于优秀的老师来说,物质条件只是吸引他的一个方面,我想很多好的老师更喜欢在一个高端的平台上展示自己,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记者:很多人认为教育提升了海淀的房价,正是因为有那么多名校,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人从外区甚至外地赶到海淀,倾巨资购房也在所不惜,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乔键:据统计,海淀区共有22万余名中小学生,近三分之一不是本区生源;但是对于外地来的学生,我们都责无旁贷、一视同仁。即使是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弟,我们也尽可能让他们进公办学校,接受优质规范的义务教育。事实上,目前海淀区除两所经过批准的打工子弟学校外,其他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基本上都能进入到公办学校就读。
本报记者 丁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