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中国动车跑出世界最高速 广州到武汉缩短到3小时 速度超波音737 -全球首批气候难民诞生 到2050年达6亿 十大奇闻:瑞典烧兔子供暖 -十大科技发现 人类最早祖先上榜 十大医学突破:艾滋病疫苗入选 -11月70大中城市房价涨5.7% 国房景气指数102.78 1-11月运行情况 -多家互联网视听站点被关 据称11日将开下轮取缔 或将持续清理 -气候大会草案涉偏袒富国 77国集团与中国强烈反对 联合国回应 -《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发布 清华居首 高校近半高耗低产 -促进消费再出重拳 国务院调整完善八项政策 6大行业受益股一览 -京二手房进百万元时代 中山楼市再掀疯狂 "末班车"刺激成交暴涨 -2009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女院士仅占5% 增选名单约提前20天泄密
首页>>教育动态
本科论文登顶《自然》科学"小牛人"是这样炼成的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12 月 10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12月7日,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在其生物技术分刊《Nature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参与的合作研究成果《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这一研究成果的并列第一作者罗锐邦和另一名署名作者金鑫是华南理工大学大三和大四的在读学生,同属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同学。

在此之前,该创新班的同学邵浩靖于今年8月份在《科学》杂志上署名发表了名为《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的论文。

《自然》、《科学》杂志是科学界的国际一流学术杂志,国内一直将能在该两种刊物上发表文章作为评价科研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这三个在读本科生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在研究中做了哪些工作?他们的成长经历又有什么不同?他们是否智力超群?他们的成功和支撑他们的平台有什么关系……

罗锐邦:

大三的“小屁孩”也可以做出成绩

-罗锐邦:

20岁,深圳人,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先后就读于深圳市翠竹小学、罗湖外语学校。2004年在深圳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机器人足球比赛中获二等奖;在罗湖区第三届科技信息节智能机器人比赛中获机器人灭火项目一等奖第一名;2007年在广东省中学生生物竞赛中获一等奖。

“这次论文能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生物技术分刊上,第一要感谢华南理工大学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的创新班,如果没有创新班这种培养模式,我们就不可能做到。”前日晚,《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的并列第一作者罗锐邦接受了本报的电话采访。

“学术无起点,并不是只有硕士、博士才能做出科研成果,大三的‘小屁孩’也可以。”年仅20岁的罗锐邦言谈间比同龄人更为成熟,也表现得非常自信。罗锐邦的这种观点是华大基因研究院很多人都持有的,面对“为什么你们能做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能?”是他们最迅速的反应。

“第一作者”的含金量

罗锐邦介绍,一篇论文最多有4个“第一作者”,自己作为第一作者,意味着在研究项目中要承担起主要工作。该论文的另一位第一作者、23岁的郑汉城告诉记者,几位第一作者要从项目设计开始做,要对研究有整体把握,将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让组员一个个攻克。而作为第一作者,还要参与论文中部分段落的写作。郑汉城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现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工作,他和罗锐邦都参与了这项研究工作。

自小就热爱科学的罗锐邦自去年暑期起就来到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实习,今年又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上课并参与科研项目,他表示,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坚定了自己在科研方面发展的想法。

成绩=天才+平台+努力

此次发表的研究成果出自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基因组计划研究团队,团队的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其中一位负责人仅23岁,罗锐邦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为什么年仅20岁的小伙子能成为在科学界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

在此次广为媒体报道之前,在深圳长大的罗锐邦就已经是一个“小名人”,小学、中学期间在辩论、写作、英语比赛、生物竞赛、机器人比赛等方面得过不少奖项。

熟悉罗锐邦的金鑫如此评价他:“努力,学习能力强,很较真。英语、计算机基础非常好。”罗锐邦的朋友则评价他“智商不是一般的高”。

与罗锐邦一起合作研究的郑汉城说:“罗锐邦在解决问题上很有主见,计算机能力比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好。”

不过,郑汉城认为,20岁左右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并不是多么破天荒的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挑人”时会选择学习能力强、有兴趣做科研的人,而这些人来到华大基因研究院后,大多能做出成绩,“这不是个例,与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而该论文的另一位第一作者、现年23岁、曾在北大就读的李英睿在大四时就曾在《自然》中发表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论文。还有一位人大附中的高三学生、17岁的赵柏闻,也在华大基因研究院做研究。“或许距离高中生做出重大科研成果也未必是很遥远的事情。”郑汉城说。

金鑫:

世界很神奇,而且还有规律可循,很有意思

-金鑫

21岁,甘肃兰州人,华南理工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大四学生,华南理工大学科幻协会首任会长。2008年,正在读大二的金鑫向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申请实习并获得批准。2008年底,华大基因研究院向金鑫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提出了破格录用的建议。

“我从小就比较爱学习,认为世界很神奇,而神奇的东西还有规律可循,很有意思。”今年大四的金鑫被同学认为是一个“胖胖的、很可爱,为人很谦逊、好打交道,做事非常认真”的人。这个年仅21岁的小伙大二时就向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申请实习并得到了批准。

长达10页纸的实习报告

金鑫小时候和很多小朋友一样,爱看《十万个为什么》,父母没有按固定的模式刻意塑造他,而是支持他做喜欢做的事情。高中时期,生物教师启发了他对生物学的兴趣。

2008年上半年,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到华南理工大学做了一次宣讲,还在读大二的金鑫觉得这个团队“很特殊、有意思”,努力争取到了实习的机会。那年暑假,金鑫第一次来到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实习,期间,他的勤奋、灵气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引起了华大基因研究院的注意。实习结束时,金鑫写了一份长达10页左右的实习报告,记录了对生物科学的认识以及对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感悟。

据媒体公开报道,这份长长的实习报告被华大基因研究院作为中层干部内部传阅材料。暑假结束后,金鑫荣获所在学院的暑期科研实践活动一等奖,并获得了院长特别奖励的奖金10000元。

2008年底,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向金鑫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生物与工程学院提出了破格录用他的建议。

“只要有本事,就能做出成绩”

“在学校里一定要上课,在华大基因研究院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学知识不是来自课堂,而是来自自学和实践。”金鑫说,在华大基因研究院上课很自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老师本身就是做研究的,课程内容不是来自于某个教材而是来自最前沿的研究。

相比学校宽松、安逸的生活,金鑫在华大基因研究院的日子里,时间显得不够用。“每个项目都是很多人一起做,做科研本身又存在时效性、竞争性,虽然没有人规定你一天要工作多久,但通宵工作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在《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发表的论文研究项目中,金鑫负责的工作是“把特有序列定位回染色体”,这个工作让他感受到了挑战,学习相关程序和阅读大量外文文献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华大基因研究院有非常好的测序优势,我们有足够好的数据去做研究,只要你有本事,就肯定能做出成绩。”金鑫说,一项研究成果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自己目前只是作为署名作者,希望将来能够在基因组研究中作出更多的贡献。

今年第十一届高交会开幕前一天,华大基因研究院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正式签署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金鑫正在申请前往哥本哈根大学继续深造。

邵浩靖:

研究是人生爱好,就像有人爱打游戏一样

-邵浩靖

20岁,深圳人,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班大四学生。曾在深圳市人民小学、深圳中学就读,自称比较内向,爱读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很少参加竞赛。

“非常好,就是要这个效果。”看了网友对《南方日报》昨日刊发的《华工本科生登上国际学术高峰》的评价后,邵浩靖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

要的是什么效果?过了许久,邵浩靖在网上给记者发来一句话:带动更多的有志青年、中年人及老年人关注和投入到科学事业当中。

这么严肃、崇高的话语从年仅20岁的大四学生口中说出来,让人不由心生佩服。

以后要成为“第一作者”

今年8月,邵浩靖在《科学》杂志上署名发表了名为《40个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的论文。此事并没有被广为宣传,直到他的同学罗锐邦成为《自然》分刊上一篇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之后,邵浩靖才开始变成热门人物。

在《科学》上那篇论文出炉前的5个多月里,邵浩靖主要承担研究项目的数据挖掘、画图等工作,这与他的计算机专业相关。他对记者说,将来一定会成为《科学》论文的第一作者,负责一个项目的主要工作。

邵浩靖很低调,理由是:“科学家是低调的”。

尽管低调,但是邵浩靖很自信:“如果没有创新班这种培养模式,我也肯定能在《科学》上发表论文,但不可能这么年轻时就做到,也许要到30岁,或者更长时间之后才能做到。”

邵浩靖很热爱科学,他曾经为了做出一张完美的图改了不下300遍,他觉得做研究是自己最爱的事情。“研究不是工作,而是人生爱好,就像有人爱打游戏一样。我的乐趣就在于:我有一个假想,然后在研究的过程中,用科学的手段来证明这个假设。这种感觉太好了!”邵浩靖认为,热爱科学是进入创新班的首要条件,“创新班第一批的10个人,是在五六十个人中挑选出来的,都是一些特别热爱科学、思维敏捷、有科学的逻辑观的人”。

中学时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获得的成绩和大学前在深圳受到的教育也是有关系的。我曾就读的深圳中学提倡创新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今年3月14日,邵浩靖修满本科4年的学分后回到深圳,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搞研究。

“跟我们在一起的有院士、博士,学历普遍比较高。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领域里国际最前沿的东西。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可以在研究中用到,研究中遇到不懂的就向别人请教,再去学。”邵浩靖在谈话中经常要停顿一下,很认真地寻找一个合适的词去表达自己的意思,非常严谨。

与从小就经常得奖的罗锐邦不同,邵浩靖显得比较内向,爱读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

还在读大四的邵浩靖没怎么考虑工作或者继续深造的事情,对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搞研究。“将来很可能会读个硕士、博士什么的,但肯定是在搞研究之余去读,研究是最重要的。”邵浩靖说:“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文章发表,现在只是开始,不只是罗锐邦、邵浩靖、金鑫,创新班还会有更多的人发表文章的。”

专题撰文南方日报记者马芳

来源: 南方日报

相关文章:
中国科研人员发表论文 首提"人类泛基因组"概念
图片新闻:
国家地理2009十大新物种:吸血鬼鱼上榜(图)
全国新版火车票今日开售 防伪功能增强[组图]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