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技巧地讲真相
令这些批判者没想到的是,这份“化验报告”数天前经媒体报道后,关于小学语文是否是在用美德“绑架”孩子,在网上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论战。
一位旅居日本的网友显然极不赞成他们的观点。他用调侃的语气建议取消所有的童话故事、名人轶事,并且提出“为了避免3位老师所说的情况再次发生,请把小学语文改成字典,字典不容易出错”。还有很多家长表示不理解,“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教给孩子这些美德,有什么不好?”
面对质疑,吕栋反复强调,“文本的选择是最重要的”,“孩子是很容易迷信课本的”。他认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主动去思考“教材选用的文本有没有问题”,而不是完成教学任务便万事大吉。
在他看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文《流动的画》让母亲化身面目僵硬的政治教员,教育孩子,火车的“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一朵小花》,则拼命向孩子灌输“只要当配角,不要争主角”的道理。
“现代社会要求孩子们自信,自强,勇于争取。这些课文已经滞后了。”吕栋说。
“那么小学生到底应该读什么样的课文?”记者问。
“这也许是一个盲区,很少有人关注的盲区。”吕栋沉思了几分钟后说。
不过在蔡朝阳看来,“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恐怖”。这位“爱给学生放电影”的语文老师乐观地表示,“总能找到合适的文本,也总有巧妙的教育技巧”。他曾尝试给小学生放映伊朗电影《小鞋子》。一对兄妹从小父母双亡,两人只有一双鞋子。为了给妹妹赢得一双鞋,哥哥决定去参加跑步比赛。这个简单的故事,让课堂上的小朋友感动得“哇哇大哭”。
他还建议,《小王子》之类的普世童话,便是优秀的范本,小孩子完全能看明白。甚至古典白话文《儒林外史》,也是不错的选择。
郭初阳当中学老师时,常常苦于要想种种“手段”来摧毁中学生的“小学腔”和僵化思维模式。他称这种纠正方式为“止痛片”。“为了省下买药的钱,是时候给小学教材动一场大手术了!”这个踌躇满志的研究者、批判者和实验者说。 (记者 周凯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