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在求职路上寻寻觅觅的时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3级本科生吴昊晗却安心地在实验室做着自己的实验。
吴昊晗在大二时就进入化学材料实验室,在汪志勇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实践。去年暑假前夕,他又被导师推荐到中科院福建物构所进行角型羧酸的研究。在所长洪茂椿院士的指导下看文献、
学方法、做实验,短短两个月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吴昊晗是中国科大“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的受益者。建校49年来,学校培养出近5万名优秀毕业生,他们中当选“两院”院士就有40名。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促进教研结合
中国科大是新中国最早创办的大学之一。面对当时国家急需大批科研人才的现状,中国科学院适时提出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全新办学模式。当时,学校的每个系都和一个或几个相关研究所对口合作,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亲自为学生授课,把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课题介绍给学生,每年到校授课的中科院科研人员达300人次,并承担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指导学生论文等工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使人才培养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站在大师们肩膀上的后备人才大大提升了创新能力。
几十年过去了,中科院一直与时俱进地实施着“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又有了新的延伸——中科院从行政推动、机制调控、利益互惠等多层面深化合作的内涵。按照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等不同模式,中国科大与近百家研究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构建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并积极探索“所系结合”的新途径、新模式和新内涵,使得“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科大党委书记郭传杰介绍说,“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促进了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科大与研究院所密切合作、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模式和优良传统,探索出了一条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学生研究计划”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所系结合’为我们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早进实验室、进课题组、接触导师、接触专业研究领域、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前沿课题的机会,也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研究,知道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为将来的研究打下一些基础。”吴昊晗告诉记者。
从2000年开始。中国科大充分发挥背靠中科院的独特优势,在国内高校率先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选送高年级本科生到研究院所从事科研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以融入研究院所良好的科研氛围,在优秀科研人员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参与科研活动。目前,全校每年有40%的本科生进入院所进行毕业实践或完成大学生研究计划,直接接触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和课题,每年学生平均发表论文的比例约为15%。
“中国科大与近百家研究院所的强强联合,让学生站在大师们的肩上获得有力的支撑,能够加速人才的成长,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和整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意义深远。”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侯建国院士如是说。
学术和人才良性互动加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中科院物理所前所长杨国桢在中国科大理学院兼任院长已经四五年了,每年他来校四五次,都能把物理学的国际发展前沿以及国内目前所做的工作带过来。他会从理学院的发展上组织大家讨论,作报告,调查学科研究现状。通过杨国桢的联系,有物理所的优秀人才来到中国科大,也有一些有潜力的学生去到物理所,院所与学校之间保持着学术和人才的良性互动。
像这种院所之间的学术和人才良性互动。如今在中国科大已经比比皆是。目前,中国科大的17个院系的负责人,都是由研究院所的领导和专家兼任。学校与研究院所共建了系统生物学、生物医药技术、自动化等多个系和学科专业。2003年至2006年,先后有200多名院士和研究人员出任学校的博士生导师,占全校博士生导师总数的将近一半,研究院所的专家在学校开设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达40多门,来校讲座和短期授课的专家更是每年都达100多人次。
近3年来,中国科大还先后与研究院所联合承担了一批“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知识创新工程等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联合项目经费到款额达1.1亿元,年增长率达15%。同时,与研究院所共建了12个联合实验室,为进一步协同创新提供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平台。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为中国科大人才培养作出了直接贡献,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不断开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前沿领域最新科技进展在学生课堂上的传授,使得科大的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始终站在尖端知识的前沿。
目前,每年学校与研究院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数突破千人规模,每年有1/3以上的推荐免试生到研究院所深造,2005年与2006年两年,学校为近60个院所输送了400多名优秀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