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关注大学生就业:市场要包子 学校送出的是蛋糕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1 月 3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浙江政协委员呼吁,高校要聆听“客户”需求

眼下,就业市场两种现象十分引人关注: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二是大学生找工作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

“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需要我们反思之处。它反映出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从一定意义上,又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正在参加浙江省“两会”的政协委员们的关注。

“市场需要的是包子,学校送出的却是蛋糕。”一位政协委员说,既然高校生产的“产品”不是市场所需要的,这“产品”又怎么会有“销路”?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位委员认为,其中固然有相当多的高校毕业生对形势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合理定位、就业观念陈旧等等因素,但更重要的一点是,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有什么要求,许多高校一概不知。

“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和‘掉链’,与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观念有关。”一位来自企业的政协委员直言,现在不少高校或“因师资设专业”,或“发展容易上马的专业”,前者置市场于不顾,后者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学校应当学会调查客户的需求。”

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浩认为,社会大背景的变化,国家建设中心的转移,特别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必然使大学毕业生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在转轨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就业标准,还没有真正实现向“大众化”转型。

陈浩认为,基于当前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探索校企协同培养可以成为当前高校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统计,浙江省2006年高校毕业生17.3万,其中接近80%面向基层企业就业。陈浩认为,校企协同培养,有利于整合校企资源,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所需要的内在品质、思维方式以及外在行为习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结合。

据陈浩调查,浙江部分高校已开始了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探索与尝试,并尝到了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甜头。如浙江大学每年邀请微软、英特尔等公司的总裁进校园畅谈企业用人和大学生人才培养;浙江工业大学利用校友企业设立奖励基金;浙江工商大学开展“浙商对话杭商”;浙江科技学院开展“握手企业家、引领新成长”百名优秀企业家进校园活动,开通“感知企业”直通车,让大学生提前感悟职业、感奋创业,吸引了学生的踊跃参与。“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既充实、优化了创业就业导师队伍,激发了学生热情,加强了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又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

“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潮流和趋势,对于以培养21世纪人才为己任的高校来说,需要认真聆听‘客户’需求。”陈浩说,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依托企业的资源和优势,校企协同培养,应当可以成为人才培养高校与市场对接的一个有效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实现校企合作双赢。(记者 董碧水)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吸纳六成浙江大学生就业 非公企成就业主渠道
关注大学生就业 走自主创业之路以创业促就业
京沪穗深依旧是大学生就业首选 南北流动率下降
年终盘点之大学生就业:2006年就业六大关键词
劳动部:07年就业依然严峻 4大举措保大学生就业
云南建立海外就业通道 开辟高校大学生就业新路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