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劳动部发布三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劳动力供大于求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0 月 2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据劳动保障部消息,2006年第三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100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100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42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54.7%;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 5081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8.4%。

100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40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420.9万人。求人倍率 约为0.96。

全国100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总体而言,劳动力的供给仍大于需求。

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的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8.26万人和8.43万人,各上升了2.4和2.3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29.2万人和18.2万人,各上升了8.8和5.1个百分点。

2.从总量结构看,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体地位,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无明显变化。本期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2.2%、32.6%和65.2%。

3. 从行业需求看,63.5%的单位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上四个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24.1%、16.8%、11.5%和11.1%。此外,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也较大,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2%和8.4%。

与上季度相比,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1.9和1.2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上升了1.2个百分点。

4. 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6.4%,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仅占0.8%。

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用人需求占77.4%,其中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其需求比重分别为26%、20.4%和12.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5.5%;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为7.9%;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9.3%;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7.2%。

5.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 所占比重为54.9%。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2.1%(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38.5%);就业转失业人员占21.8%,其他失业人员占11%;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28.8%。外来务工人员是由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组成,比重分别为13.4%和15.4%。与上季度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外埠人员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7、3.1和1.4个百分点。

6.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其求人倍率分别为2.52、2.06、1.91。

7.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显示,推销展销人员、餐厅服务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而营业人员、公路运输机械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行政事务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小。

来源: 中新社

相关文章:
中国新时期劳动力供求形势分析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