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理由
优秀教师外流 基层教育之痛
上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黄流中学都是海南教育一个响当当的牌子。但事过境迁,今天的黄流中学,让人心痛地衰落了。
其实,黄流中学现象只是海南部分地区教育的缩影。近10多年,优秀教师流向省内一些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市,屡见不鲜。这种趋势造成一种人们不愿看到的现实: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更加失衡。
于是,越来越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不顾一切,带着孩子冲进城市。找关系、傍亲戚,宁愿多花钱也要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甚至有家长为此抛下生计,进城陪读。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才流动不可逆转,也不必过多指责。如果简单设置一些门槛,硬把人才留下来,并不可行。关键是我们的地方政府部门、教育管理者,要正视这些问题,真正找出一些好办法,慢慢改变现状,不要仅仅将原因归咎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而袖手旁观。
一位校长的呐喊:别把我们的血抽干
这似乎成为一个怪圈:好的教师、好的学生,几乎像潮水一样,涌向了海口和三亚等城市名校。随之而来的,是资金、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
邢诒武形象地说:“没有好的教师,没有好的生源,哪怕再高明的校长,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他比喻道,水里都是小鱼,却要让人捞出大鱼来,怎么可能?
乐东中学的孙校长,曾经在一次全省高中课改培训班上,发出过强烈呼吁:名校的校长们,手下留情吧,你们吃肉,给我们留一点骨头吧,再也不要把我们的血抽干了。
有在场的与会者回忆说,孙校长说话的时候,眼里含着泪水,而当他说完,台下响起的掌声,久久不肯停下来。
“人才本应该双向流动,但现在成了单向流动,我们简直是在为别的学校培养人才,”昌江黎族自治县中学校长庞大海说他感到很心痛,“我们经不起这样的抽血、失血,今年中考前20名,学校只留下2个,而前10名,一个都没有留下。为了避免老师再被挖走,现在有什么培训和比赛,弄得我们不敢派最好的老师去,因为一旦露出头角,马上就意味着被挖走。”
他还说,要走的大都是有特长的优秀教师。但他作为一校之长,又不能阻挡别人事业发展。
今年8月,在全省教育改革座谈会上,昌江黎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翁平,接到庞大海发来的短信,也向与会者发出同样的呼吁:海口和三亚的名校,应停止从各个市县挖墙脚。
翁平念了这条短信,同样赢得长时间的掌声。
一名教师的心声:人要往高处走
原黄流中学地理老师邢孔华,是省级骨干教师。前几年离开黄流,到三亚市一中任教。如今他的爱人也在黄流中学,因此他常与原来的同事交流。他承认到三亚后,待遇比以前高了不少。而且,到了新学校,事业上的发展空间更大。
“我们也很矛盾,原来的学校培养了我们,走了也不忍心。但待遇和事业上的落差,使我们又经不起诱惑,毕竟,人是要往高处走的。”
白沙黎族自治县中学地理老师温剑英,是全县仅剩下的唯一一个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的老师,也在去年到了海南中学。该校的4个省级骨干教师,1个到了海南侨中,另1个到了文昌侨中。
好的教师走了,新招的也留不住。现在新招的老师,学校更加没有安全感。去年白沙中学招了1个海师毕业的计算机老师,干了1年就离开了,连招呼都没打。另外招的英语和美术老师,也先后走了。
“俗话说,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但前两条我们都没有,就只能靠感情留人了。”该校校长陈家英深有感触。
正是靠感情留人,昌江一小的骨干教师陈晓丽和杨潇,在去海口参加应聘并被录取后,又返回学校继续任教。
“在去海口的路上,我的内心很矛盾,我是流着泪离开昌江,又义无返顾地回来的。”陈晓丽说。
在种种诱惑下,像这样被情感留住的,可以说少而又少。
两个例外
在一些学校被困扰的同时,另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同样为县级中学,同样曾经有大量教师流失,但文昌中学和琼海的嘉积中学,却经受住了考验,教育质量不但没有滑坡,却步步上升,并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入地。
今年高考,文昌中学获本科录取的有810名,创历史新高。现在,全校6500多名学生中,文昌以外的就有1500多名,其中来自海口的有近700人。
“文昌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和氛围,政府和民间都有共识,”文昌中学副校长林师波说,“我们的教师被挖走了,新的又补充进来,所以问题不大,现在反而别的地方向我们这里流动。今年市里就给我们高薪聘请了10名湖北籍教师,以改变教师结构。”
林师波说,现在他们的教师待遇,和海口的名校相差无几了,所以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在嘉积中学,情况也差不多。附近陵水、万宁和屯昌的尖子生,大都来这里就读。前几年白沙一位局长的孩子,在这里考上了复旦大学,一下子引来一大批白沙的学生。
琼海市教育局的张宗和说,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嘉积中学,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治安好,人文环境好。
华侨投资硬件设施,政府拿出钱来与政策配套,改善教师待遇,吸引优秀师资,是两市的共同经验。
冲进城的家长们
位于海口市海秀路的海南华侨中学,可以说是海南著名的学校。
在华侨中学附近的树上和电线杆上,贴了不少广告,相当一部分是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有大学生应聘家教的自我推荐,有培训班的招生信息,也有注明“限招学生”的房屋出租广告,
记者打通一个电话,房主说她的房屋已住了3个学生,每月1000元,要是有家长陪读,也可住在她家里。
另一则宣传单上,周末辅导班的课程安排和价格都标注得很清楚,其中学科班单科学费300元,双科学费560元,全学期上课13次。
记者顺着宣传单上的地址,找到了在侨中旁边一栋楼的五楼。虽然是星期天,但那里书声琅琅。
楼下一位姓刘的家长称,她是专门陪孩子来辅导的,因为孩子学习跟不上。虽然觉得学费贵了些,但也顾不了那么多。
在海南中学、国兴中学和海口一中等名气大些的学校,周围都有类似为学生服务的中介机构和个体户。
万宁的张先生,为了让孩子读好的学校,卖掉房子,放弃原来的营生,和爱人一起来到海口做别的生意。
“现在的家长,大都一个孩子,有精力在孩子身上下工夫。家里经济条件好了,有能力在孩子身上投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陪读家长说。据了解,她每天除了买菜、做饭、洗衣服,还要学习医学知识,看一些营养保健方面的书。
望子成龙,天下父母心值得理解。但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分布不均衡的前提下,有多少父母心被经济和精力因素折磨得不堪忍受?
一个难解的结?
正像其它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样,教育领域出现的资源不公平,同样引起社会的不满。
有学生家长认为,这种现象继续下去,既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也会滋生教育腐败。
“教育局长和校长们关心的是,如何有800分以上的学生,如何有更多考生上名牌大学,所以都在拼命抓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谈什么资源公平?只能导致优秀教育资源的更加集中。”一位学者对应试教育颇有微词。
一些地方在想对策。
黄流中学校长汪祥夫认为,要改变现状很难,但并不是没有改善的余地。他呼吁教师的招聘方式要改变,要更灵活些,学校要有更多的自主权。要提高基层教师待遇,与城市拉平收入水平。即使眼下做不到,起码也要缩小差距。
该校老校长邢诒武,呼吁县里要不惜重金,招聘优秀教师。
学者廖逊认为,相对落后地区优秀教师的流失,是待遇的差距和事业上的落差造成的。现在各市县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流失的人才拉回来,或者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其实,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和分布不均现象,并不是现在才开始,也早已引起重视。据说,在相关场合,各市县的书记县长们,也曾向省教育部门发出过呼吁。
省教育厅曾专门出台规定,明确指出在人事制度改革期间,招聘各市县的公办教师,必须取得原单位的同意。省教育厅的黄国泰厅长甚至警告一些名校说,有本事你到内地去招,别在省内挖自家人的墙脚。
三亚市教育局副局长姚成辉说,为了改变教师大量缺编的现状,三亚每年都会招一些老师,特别是重点学校,特招了一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毕业生。光今年到现在为止,就补充了300名教师。他也承认前些年从各市县挖来不少老师,特别是从乐东来的比较多,但现在已开始执行省里规定。
能有所作为的,似乎只能是国家和地方政府。
据悉,韩国城市重点中小学的优秀教师,都必须有在乡村学校任教5年以上的经历,才能获得晋升。
现在中央更是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政策,已经开始实施的取消农业税、减免农村学杂费等政策,都为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提供了契机。
日前,为提高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教师素质,海南省启动了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顶岗支教、师资培训项目,5年内,2500名高校优秀师范生将顶岗支教,同时将有2500名乡镇初中老师回炉深造,还有1400名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将得到为期一年的强化培训。
“今年,昌江黎族自治县率先给昌江中学高中部免除学费,将王下乡初中全部搬进县城,是有益的尝试。到明年,昌江黎族自治县全部在校的1到12年级学生,都将享受两免一补待遇。”昌江黎族自治县教育局长翁平,对昌江教育的振兴很有信心。
“群众呼唤教育公平,政府倡导教育公平,但要真正做到教育公平,还任重道远。”邢诒武似乎对改变现状并不乐观。
焦点调查
黄流中学现象
了解海南教育的人,大都知道黄流中学、新州中学、琼西中学、崖城中学……这一个个当年曾经被外地人羡慕、让当地人自豪的区域性教育中心,曾经创造过多么辉煌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原先的名校,在一个个褪色,萦绕在学校头顶的光环,也在逐渐消失。
乐东黄流中学,就是其中的代表。
“1947年建校的黄流中学,当时叫崖县第二初级中学,后来是县重点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重点学校,文科在自治州排名第一。1991年被教育部评为中国名校。”黄流中学老校长邢诒武,说起当年的辉煌,如数家珍。
“但后来取消黄流中学为县重点中学,成为一个拐点。1997年开始的教师回广东,和1998年开始的教师竞岗分流,更使学校失血。现在,优秀教师继续流失,好的生源也在流失。”邢诒武感到可惜。
现任黄流中学校长汪祥夫感慨道,以现在的条件,要创造原来的辉煌,几乎不可能,但政府、家长和社会,对黄流中学这样的名校,仍然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所以学校的压力相当大。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这些名校,一些市县内的一流学校,只要有好的教师,也成为个别学校挖掘的对象。
“有的学校曾经放话出来,凡是省级骨干教师,只要你想来,大门随时开,原来的档案不要了,也可以重新办理。”白沙中学副校长黄桂海对一些学校的做法,颇感无奈。
无奈是必然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其实,优秀教师和学生的流失,背后也有经济原因。那些原来的教育中心,本来也是当时区域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从大背景来看,当时海南的工业、旅游业以及第三产业都相对落后,各个市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但随着改革开放,东线各市县的工业、旅游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与西部、中部的差距逐渐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应增加,于是教育的差距也随之产生,首先表现在硬件建设和教师待遇上面。
从这个角度看,出现黄流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记者 孙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