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0日从教育部获悉,“十一五”末期,全国学校减灾应急预案制定率要达到85%;100%的学校设有灾情信息员;学校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70%,其中灾害高风险区学校达到90%以上;全国80%的学校基本配备安全消防设施,有条件的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应急避难场所。
近日,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合作,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学校减灾工作的目标,力争全面提高学校减灾能力和学生避灾自救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财产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为实现工作目标,教育部将采取六项措施:
加强学校课程中灾害风险教育内容。将灾害风险教育编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对教师减灾知识的培训;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网络、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电教资源,开展减灾教育;对老少边穷地区,地方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创造条件帮助学校开展减灾教育。
积极开发减灾教育资源、创新减灾教育形式。编制减灾科普读物、张贴画、动漫课件等;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的灾害教育影视作品;通过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采用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减灾”专题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宣传阵地,普及减灾知识。
健全和完善学校减灾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加强对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检查,有效提高学校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减灾应急预案演练。根据城市与农村学校的不同特点,开展紧急疏散、灾害救助、逃生自救及生存训练等方面的应急预案演练,制定切实可行的演练计划和保障措施。
提高学校建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好新建、改建、扩建校舍的规划和选址,保证校舍建筑质量,完善危房查勘鉴定制度。加强学校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减灾的基础设施,开展减灾安全检查,整改隐患。
组织开展“减灾示范学校”评比和 “国际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学校减灾工作的好经验和好做法,表彰在学校减灾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促进全国范围内学校减灾活动的深入开展。在今年“国际减灾日”前后,通过举行减灾应急预案演练、减灾公众教育座谈会、减灾知识竞赛,以及发放减灾科普宣传册、收看灾害影片等多种方式,普及减灾知识、提高减灾意识,在全国掀起学校减灾宣传教育的高潮。
加强学校减灾工作的领导,健全机制,做好宣传。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学校减灾工作的情况,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学校减灾工作,加大对学校减灾工作的经费支持,保证减灾活动的顺利开展,初步建立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学校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合作机制。
据介绍,预防和应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交通、火灾等各类事故的有关知识,目前已经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并作为学生必修内容。2005年,全国中小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对广大中小学生认真开展了救灾避险教育,组织编写了《学生应急避险读本》等防灾避险的读物,免费发放给数万名农村中小学生。(记者 吕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