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东政法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与家庭状况困难的学生,其消费差异可通过三组数字来勾勒:
一日三餐在校外吃的学生中,前者占86.8%,后者仅占13.2%;平时外出以打的为主的学生中,前者占89.1%,后者占11%;业余时间主要休闲方式为上网的学生中,前者占92%,后者占7.9%。
调查还显示:许多大学生择友要综合考虑“地域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学力水平”等方面,更有约23%的被访学生将“消费层次”作为其择友的出发点之一。
知名教育问题专家熊丙奇表示:“在大学生群体中,由‘消费差距’而产生的‘小团体’、‘意识鸿沟’值得大家关注。由于大学生消费水平不平衡,由消费差距而带来的小团体意识将会越来越强,久而久之,来自贫富家庭的同学间的关系,将日渐淡漠,这样容易产生大学生择友的功利化。”
调查显示,与家庭富裕学生相比,80%以上的贫困生心理相对脆弱,主要表现为过度敏感、焦虑、自卑、忧郁等。尤其是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由贫困带来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如何让贫困新生“精神脱贫”,融入大众,值得关注。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高强教授表示,贫困大学生的贫困,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反映在社会关系网络的极不丰富。在当前信息知识时代,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贫困生往往容易被限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隔阂,这又将导致他们在处世能力、生活机会方面的社会性贫困。
还有论者表示,建立贫困大学生的支持系统非常必要。目前,国家有关大学生扶贫的政策尚不系统,现有缓解贫困的措施主要是单纯的经济保障,如奖学金、优惠贷款和勤工俭学等,经济政策色彩偏浓,情感支持较弱,建立贫困大学生支持系统,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更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素描
小郑:为节省1.5元,换乘3次汽车,是因贫穷
27日8时,来自浙江江山市新塘镇永丰村的小郑,背着从自家带来的棉被和衣物,来到复旦大学医学院新生报名处报到。
廉价的米黄色T恤,洗得发白的运动裤;1米72的个头,体重仅100斤上下。家境贫寒的小郑,以浙江理科608分的高分,被复旦大学医学院法医专业录取。
小郑的哥哥在浙江大学读书,为了担负起弟兄俩的学费,爸妈常年在镇上一私营厂里打工,每人每天平均要工作12个小时,两人辛辛苦苦换来每月共1000元左右的收入。
小郑哥哥的大学费用,早已让家里积蓄所剩无几,小郑新学期报到前,学费6500元,住宿费600元,加上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总计7500元,好不容易从各亲戚家借钱拼凑起来,这让他更加懂得钱的来之不易。
小郑告诉记者,出家门时为了节省1.5元,自己放弃了从家到火车站的直达汽车,辗转3次换乘汽车到火车站,坐最便宜的特慢火车到上海,到上海火车站已是半夜,为了节约住宿费,在火车站里过了一夜,次日一早等学校班车来接。
在新生报到现场,为了尽可能节约开学费用,小郑随身携带的行李中,光垫被、棉被就占了两大包,此外,杯子、牙刷、脸盆等日用品又是满满一包,“能凑合用的日用品都带来了,能省就省点,尽量给爸妈减轻点负担”。
小郑说,为了给家里省点钱,自己已经计划好了在大学的费用:大学每月的开支将控制在400元以内。他盘算了一下:一天三餐控制在10元左右,零食不吃,偶尔买点水果,衣服基本不买,日用品尽量少开销。
小朱:每月1400元生活费还“很不爽”,也可能是“贫穷”
同样是大一新生,家住上海普陀区、今年考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小朱,和小郑的处境简直是天壤之别。
为了迎接大学开学,妈妈花了3000元为小朱买了新手机,并承诺手机费全由家长“报销”。
开学前,爸爸花了10000元买了新笔记本电脑送给她,“这是我和爸爸早就定好的规矩,一上大学,家里的台式电脑退位,换上新的笔记本电脑。”小朱说。
上大学后,小朱的“待遇”也比高中翻了一番,高中时每月700元的生活费,现在涨到了1400元。
小朱最大的喜好就是收集耳环,家里的耳环整整有一抽屉。此外,K歌,看电影,听音乐剧,都是她平常最喜欢的消遣。“总觉得钱不够花,感觉很不爽。”小朱抱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