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考研需要多少钱? “考研村”里的一本经济账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8 月 0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四位数的辅导班学费、四位数的教材费、四位数的租房费……如今的考研花费,就如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压得许多考生透不过气来,成为他们心中不能承受之痛!

长期以来关注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家杨建华认为,考研开销大,已成了当下又一个社会痼疾,虽然这是考生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的一种“无奈之举”,但如不引起重视,很容易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考研培训班使出浑身解数吸引考生
各类培训班,你方唱罢我登场

席璟佳是今年刚从北京某大学毕业的一个浙江女孩,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她正在参加一个学费1200元、历时20天的考研培训班。“考研可花了我不少钱,专业课的班总共用去了1700,英语班又花了750,还不算之前之后的零碎小班……” 席璟佳无奈地说。平常月开销只有600元左右的她在考研上没少支出,但最终还是没能如愿考上北京大学。

像席璟佳这样的考生不在少数。随着近年来考研人数的不断增多,相应的培训机构及其辅导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报班上课,已经成了大多数考研学生的“必修课”。

现在的考研培训班大体上可以分成春季班(基础班)、暑假班(强化班)、秋季班(强化班)和冲刺班(串讲班、点睛班)。在国内一老牌考研培训学校最新的招生简章上,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从头至尾学完该学校所有考研公共课程,考生将花费3240元;而对于一部分不用考数学的考生而言,学完另两门公共课政治和英语全部课程的花销也将达到1940元;如果只学数学和政治,那么考生将支付2140元学费。招生简章还注明:如果考生能够按以上情况分别全程报班,该学校将会分别优惠1690元、790元和990元,相应的学费将变成1550元、1150元和1150元。

席璟佳表示,这类培训班大多滥竽充数,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她说:“专业课是因为大家都报了,自己心里也没底,也就跟着报了。因为在英语上没花什么时间,想轻松点、偷懒就报了英语。政治课基本上就自己看了,最后冲刺班去了,没什么用。”

“顶着将近40度的高温,交着昂贵的学费,挤在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教室里,听着讲台上刚下飞机的老师讲课,你说听课效果好不好?”已经考上东南大学研究生的李睿回忆着课堂上的情形。但他同时表示,为了考研和自己更好的未来,这点钱又算得了什么呢。

“就业本来就困难,假如你不想看书又想拿自己的前途来赌赌,那就报个冲刺班。”一位署名“林海”的网友在杭州某论坛上写道。

琳琅满目的笔记教材,一种不尽的诱惑

如今考研,很多考生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把报考院校导师的课堂笔记奉若神明。近一周内,记者登陆了很多考研的论坛,验证了一句话:“有需求就有市场”,论坛里充满了大量求购笔记、课件的帖子,当然,更多的是卖家的帖子。在这些论坛里,所谓的“笔记”均分三六九等,还分手抄版、复印版、课件打印版,价格从100元至150元一套不等,可谓琳琅满目,品种齐全。记者也试着和这些卖家取得了联系,他们中有考上研的,也有考研落榜的。而且他们都有一种共识,那就是,不怕没人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何乐不为呢?

尽管空间拥挤,但大学生对考研还是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市面上的考研辅导教材也不少,而且也不便宜。在新华书店里,一本普通的考研英语阅读参考书就标价50元。阅读理解只是整个考试中一门公共课程的考核内容之一,但光此一项内容的辅导教材或参考书,在市面上就能见到10余本由不同出版社出版、不同培训学校编写的版本,而且价格均不菲。

就数量、种类和价格而言,考研用的政治参考书丝毫不逊于考研英语辅导教材,有分科目编写的、有“基础知识汇总”的、有“名校名师合编”的、还有这个系列那个系列的……价格一般都在30到50元之间,贵的还能达到200元。林林总总,价格汇总起来吓得惊人。

但考生并没有在价格昂贵和种类繁多的参考书面前望而却步。

笔记教材,高价诱惑

北京某高校毕业生张仲昌在考研时就买了近二十本专业课教材、十余本公共课辅导书。这些书,一共花去了他1200多元。“大部分都是打折买的,很多都是盗版,正版还要贵呢。”他说。

张仲昌家住云南宣威的一个小山村,家境贫寒。身为家中的长子,他一直都被家人和父老乡亲寄予厚望。可一心想上研的张仲昌最终落榜,而考试期间昂贵的教材开销,成了他难以偿还的负担。

“我辜负了家人的期望,花了那么多钱,买了那么多书,看了那么多教材,两年下来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对自己没有一个交待,还给家里带来了那么重的经济负担……”他内疚地说。

租房考研,花钱买方便

来自湖北的圆圆(音)于2005年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复习迎考的半年间,既没有报班也没有买什么辅导教材的她,却在房租上“净支出”近4000元。

“我当时在武汉大学附近租的是间一室一厅的房子,大约20平方米,半年的房租算下来一共3600元,加上水电费什么的,将近4000元左右。”圆圆说,“虽然房租不便宜,但考虑到离学校近,也咬咬牙认了。”

她介绍,自己所住的地方聚集了大量考研学生。“最开始是当地渔民将自己的房子租给考研学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村落的规模,被外人称为武大‘考研村’。”

圆圆透露,不仅房租比较贵,而且晚上还常有流氓来骚扰。“我的房间不通风,于是晚上总喜欢把窗户打开,可当地一些居民和民工经常会在窗外言语骚扰,我当时都吓傻了……而且他们还偷钱、偷衣服……”圆圆说,自己从来都没跟父母提过这些事,“为了考研,只能忍受。”

尽管住宿环境较差,圆圆还是坚持了下来。“我当时所在的学校离武大有两、三个小时车程,听课很不方便。而且在寝室11点后就要熄灯,大家作息又不同,在那里的复习效果十分不理想,所以我觉得在外面租房子考研比较好。”

如今,因为担心在外面租房会遇到像圆圆那样的安全问题,很多考生都选择了待在学校里复习,不过,他们并不都住在自己的寝室里。

“我们学校在宿舍楼第七层的小阁楼专门为考研学生空出了一部分住房,每间每月120元。”浙江某重点高校学生王菲岑说道,为了准备考研,她已经搬离了寝室。

她透露,尽管自己现在已经不住在原来的寝室,但是寝室的床位不能退。“自己的寝室是1200块一年。阁楼是按月收租金的,每个月都得去宿管中心交费,环境冬寒夏热,春秋倒也还好,就是稍微闷一点,夏天的话确实太闷太热很难住。”她说。

王菲岑介绍,阁楼虽然条件一般,但还是有很多同学会搬去那里住。“因为是通宵供电的嘛,”她说,“很多人就是看中这一点所以去租的。不过很多男生都不考研,他们很多是为了通宵打游戏才搬过去住,所以阁楼的环境比较杂。”

王菲岑表示,很多搬进阁楼的考生对两边都要交住宿费意见还是比较大的,因为毕竟不是所有考生的家庭条件都能承担起这样的开销。可是为了考研,为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大家还是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交钱。

专家学者:破费背后是无奈

对于愈演愈烈的考研消费问题,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表示,面对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往往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很多考生都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考研,可不管怎样,花那么多钱去考研值得商榷。

杨建华说:“考试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比如政治这样的公共课,我觉得买一本基础性的辅导书,将基本概念弄清楚,这才是最关键的。而对于专业课的学习与准备,主要还在于平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

当谈到很多考生为了“省事”、“偷懒”和“图方便”,在考研上花费了大量金钱时,杨建华说:“现在很多考生都过于功利,功利不仅不会对复习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反而有可能使得考生自己的心理受到一种伤害。”

杨建华认为,功利的背后是现在巨大的就业压力,浮躁的社会风气和快捷的生活节奏加重了这种压力,让考生们无法静心学习,无奈之下,某一部分人便另寻所谓的捷径。

他说:“不管考不考研,大学生都应当确立一个远大的目标,生活中不能没有理想的情怀,不要被就业的压力牵着鼻子走。这样,你才能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让心灵超越现实的尴尬。”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人生并不是只有考研一条路,考研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大学生们应当以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以一颗平常心去应对考研,你会感受到知识所带给你的无尽快乐。”杨建华说。(高嵩 王帆)

来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