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以印度为代表的技术留学成新趋势 软件教育渐热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8 月 0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为期三天的2006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近日落下帷幕。在本次博览会上,设有展览展示、国际教育学术研讨、中外教育服务贸易洽谈和文化活动四个板块近20个活动。而其中最受老百姓关注的是与出国留学相关的各个项目,而这也成为很多家长和学生咨询的重点,成为展会最核心的环节。

除了往年留学的热点欧美、澳大利亚等依旧受到追捧,今年的留学市场又呈现出了以印度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留学的趋势,这也表明在度过了盲目追求国家、学校之后,我国的留学市场进入了一个以个人未来发展技能学习为目的的更加成熟的时期。

印度软件势头迅猛

深入探究这新一轮的留学热潮背,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原因。印度,在世界软件行业的地位早已不容忽视,面对未来,印度软件业正整装待发,向价值链上游进发。“以第三世界的思维模式,满足第一世界的期望标准”终将成为历史。近10年来,印度的软件出口增长了30多倍。在美国的硅谷,38%的软件人才来自印度,美国《命运》杂志公开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03家请印度为企业开发软件,印度政府给高科技工业订下了大胆目标,未来10年中出口增长33%,即出口额从1998年的30亿美元到2008年的500亿美元。力争使21世纪最初的10年成为“印度的10年”。印度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连比尔*盖茨都惊叹将来的软件超级大国非印度莫属。

目前,印度每年可培养约7万软件技术人员,印度软件专家的人数以每年超过50%的比率递增。美国硅谷和华盛顿地区的信息技术人员中,有40%是印度人或印侨。美国《商业周刊》和《福布斯》杂志由衷地感叹:“印度有着无穷无尽的技术人才储备。”

借势问津国内高等教育

教育的跨越--印度IT产业的支撑印度IT产业能在短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功,究其实质,应当归功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一直以来的人才储备支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的成功。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龙头,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一直占较大份额,他们50年代中期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建立了班加罗尔大学等7所知名大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400多所工程技术学院。

现在,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多媒体教育设施,全国每年都有25万人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目前,印度高等教育每年有61000名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与之相比,美国仅有30000人完成相同学业。正是这些学院的毕业生支撑着印度经济的大厦。印度成功地培养出许多世界级的研究生,许多高校是世界一流的,印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高校教师很高的待遇。80年代中期,印度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苏联,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名符其实的重大戏。

据从这次博览会上了解到,日前中国国内一家教育公司北京赛昂教育集团已经与北京世纪博园留学咨询有限公司签订了赴印留学备忘录。通过此计划至在帮助中国学生更好的掌握最先进的软件技术,为中国软件事业的发展助一把力。赛昂教育集团由名校上海交通大学优秀EMBA、MBA创办并经营管理,并拥有一个具有强大专家资源和国际背景的战略发展指导委员会。此次北京赛昂剑指印度软件教育,更是从国际的发展上吸取了经验,以前瞻的眼光紧扣住了下一次留学热潮的脉搏,同时也为广大希望留学的人找到了一条成功的捷径。

来源: 中青在线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