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高技能人才短缺,挑战“中国制造”优势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6 月 1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制造基地,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大量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

高技能人才成为经济发展“软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的数字表明,目前在我国2.7亿城镇从业人员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只有8720万人,只占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860万人,只占技能劳动者的21%。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分别只有60万人和300万人。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和行业普遍存在技能劳动者供不应求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数量短缺。二是结构不匹配,现有技能人才队伍的等级构成、职业工种构成、知识和技能结构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更新、劳动组织岗位等变化的需要;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三是年龄偏高,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偏高,46岁以上的占技师、高级技师总数的比例达到40%以上;青年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匮乏之源:教育结构不合理待遇和地位不高

造成我国高技能人才匮乏的原因有多种。第一,在长期以来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思想影响下,我国的教育结构失衡。有限的教育资源过度向学历教育倾斜,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忽视,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目前我国各类职业学校已达2万多所,但以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只有200多所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比例太小。

第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使技术工人的水平得不到提高。

第三,社会正常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制没有形成,技能劳动者待遇过低。目前高技能人才没有得到社会上足够的重视。

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杂志与中青在线联合发起的“2005中国技能人才职业声誉调查”,有52.7%的人认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高达67.7%的人表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学习,技校的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高技能人才后继乏人。

加大投入,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要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专家提议:一、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构建职业教育多渠道投入机制。要及时调整人才战略,把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

二、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制度。强化岗位培训提升技能,在岗位工作中培养企业真正的技师和高级技师。

三、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走以就业为导向的道路。

四、尽快建立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的新机制。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培养和吸收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高技能人才队伍。

来源: 新华社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