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一位官员表示,高考改革是一个方向,但目前还无法说自主招生是高考改革的方向
回忆在清华大学2005年自主招生冬令营的两轮考试,以及拿下这些考试为自己赢得高考后报考清华的20分优惠,刘灏天没有太多幸运的感觉,只是认为那两天“很美好”。
这或许与他的自信有关,或许是因为他最终考取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靠的并不是这20分,尽管他知道总会有同学需要加上这个分才能进入清华。
当然,低20分录取决不是高校尝试自主招生的初衷。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分数成了我们大学取舍学生的惟一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考试看起来公正,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公正。考分把很多优秀的学生排除在外。”
正是基于避免考试的机械、基于承认人才的多样等共识,虽然恢复高考近30年来,统一考试的形式未曾动摇,但自1999年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以来,针对考试制度的节奏调整却在日益加快。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又前进了很大一步。一般来说,自主招生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高考成绩,他们的做法则是让平时成绩和面试表现发挥决定作用。不过,我们还不能简单地说这就是进步,因为我们总是要在高考成绩与平时成绩加面试表现这两者中寻找平衡,他们的尝试显然更偏向于后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文东茅说。
教育部一位官员表示,高考改革是一个方向,但目前还无法说自主招生是高考改革的方向。
“统一考试”与“单独招生”
在官员难以对高考改革方向表态的背后,反映出各种声音交锋激烈。事实上,关于“统一考试”和“单独招生”的是非优劣,从高考诞生之日起,争论几乎不曾中断。
支持“统一考试”的意见,多是发自于对公平的渴望。他们会以1958年和10年“文革”为反面教材,痛陈推荐选拔使一部分学生难以获得报名资格,加之弄虚作假、指名选送、授意录取等现象的盛行,造成学生质量下降、高等教育滑坡等对国家的伤害。
肯定“单独招生”的观点,则大多出于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他们会援引吴晗先生对《资治通鉴》倒背如流、语文外语都考了满分,以及钱锺书先生因极高的外语和语文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的佳话,希望为偏才留有位置。
文东茅认为,“这其实是在程序公平和实质公平中寻找平衡。”他解释说,程序公平也就是形式公平,即考生都要参加统一考试,根据考试成绩确定你是否能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实质公平也可称作内容公平,指能够让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都可以到大学读书,比如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生、记忆力很强的学生、语言能力很强的学生等都可以进高校念书。
“人们正在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公平而不得不牺牲内容上的公平,但我们又不得不去追求这种形式上的公平。”
文东茅补充说,“目前社会比较认可这种形式上的公平,但我们应该试着从更高一些的层次去认识公平的问题。比如,如果全社会都能接受高考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让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都能够接受高等教育,那人们必然会认可多样化的标准。反之,假设大家对公平的认识就是一刀切,那么人们就会怀疑多样化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