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2日电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面试”选拔考生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当高考分数第一次与高校录取脱节,人们或期待,或质疑。记者近日围绕着高考改革问题,采访了国内部门名牌高校的负责人。
【高考:见分不见人的选拔?】
高考利用“刚性”的分数和志愿,完成了几乎所有高校的人才选拔。考生往往因一分之差、一志愿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印杰说,“唯分数论”的培养模式导致的后果是过分培养学生追求标准答案的能力。学生只想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让阅卷老师找出尽可能多的接近标准答案的“得分点”。创新的动力在于不断提问,过分强调标准答案等于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变成了“答题机器”。
浙江大学副校长姒健敏说,对一流大学而言,“自主招生”是大势所趋,重点高校应有适当权力选拔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材料”,国际上大凡一流大学,几乎都是自主招生的。“中国地区发展失衡,高校自主招生不可能大面积铺开,但一些经济相对发达、高等教育入学率和诚信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可以实施小范围试点,探索和积累自主招生的经验。”
【高考:素质教育的天敌?】
目前,素质教育迟滞不前,应试教育势头却依然强劲。不少人认为,高考制度一天不改,素质教育就一天难以前行,甚至有言论表示“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取消高考”。
“高考自身存在弊端,某种程度上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说,几十年来,我国的高考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与标准,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体现了公平性。高考给了全国考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考生来说,高考更是成为了他们当中不少人命运的转折点。但不可否认,高考有自身的一些弊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培养模式使得中小学无奈地推行应试教育,而且从高中、到初中甚至到小学、幼儿园,学生入大学之前的竞争,波及到了孩子的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这就给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而形成了一种矛盾:高考的初衷是为了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以选拔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如今,高考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素质教育推行的障碍。
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大良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其实是教育思想的区别,而不是教育方法上的不同,不能简单地说“搞面试就是素质教育、搞笔试就是应试教育”,“笔试照样能考出素质来,但考什么、怎么考很重要,不能过于强调标准答案”。
【高考:选拔制度何去何从?】
近年来我国的高考改革可谓年年有新招:在考试组织上,2004年有11个省市开始在高考中实施国家统考分省命题改革;在考试内容上,有“3+X”科目设置方案;在考试时间上,有了春季、秋季两次考试......然而,这些高考改革“新招”的效果均不尽如人意。
姒健敏说,高校“分类选拔”是必然趋势,不同类别的高校,应在选拔方式上适当区别对待。比如,对高职院校而言,可让少部分考生通过标准化考试,或者高中毕业考试,不用参加高考,申请直接入读;对名牌大学而言,可让少部分考生参加高考或标准化考试,并配以适当的面试,尽量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来“不拘一格录人才”;对一般高校而言,大部分考生可主要通过高考考试分数进行选拔。
张大良认为,可实施多种不同层次的高考,如一年内举办全国统一高考、重点大学联考、地区高考等,考生可以选择参加任何种类的考试,并用他认为最满意的一次考试成绩向多所学校提出申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可根据学生提供的参加不同层次高考的成绩、中学的表现、学校自行组织考试、成绩等综合表现决定是否录取。理想的状态是:考生可以同时拿到不同学校的录取通知,学校也可以提供学生不同的机会选择,最终让学生和学校进行合理双向选择。 (赵婀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