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1日专电“在过去10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西部人才流失,这是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西部省份几个代表团“发言率”非常高的一个话题。代表们深刻地分析现状,更积极地建言献策。
人才流失确实是西部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兰州大学的情况只是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我国西部地区人才总量不足,每万人中人才数量为323人,低于全国487人的平均数。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西部地区国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0%。人才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少数专业,而基层、生产第一线、少数民族地区人才严重缺乏,工程技术、科研、经济管理、高新技术人才十分短缺。
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新疆近年来调往内地的专业技术人员高达两万多人,青海省20年来调走或者自动离开青海的科技人员估计在5万人以上。陕西省前年毕业的4600多名硕士学位以上的研究生,有80%择业到了东部。甘肃省每年在外地高校培养的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回归率只有40%,甘肃农业大学培养的27名畜牧业硕士研究生现已全部调走。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王利民代表说:“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造成人才流向的不平衡。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立足,吸引众多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才,而东南沿海地区又从西部‘挖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经济发展越快,越易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越是人才少的地方,经济发展越慢,越不易吸引人才,这种情况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确实是十分严峻的挑战。而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人才流动的失衡可能还会加剧。”
国家应当实行鼓励人才在西部工作的特殊工资政策和补贴政策
西部为留住人才曾提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可现实并非如此。
待遇方面——整个西部的工资水平并不高,在生活环境、收入实惠等方面可以说没有吸引力。
事业方面——以科研为例,有关西部地区经济开发、教育发展、地理生态保护发展等各类重大项目,由于许多申报条件的限制,没有形成以西部地区高校研究机构为主联合申报、以西部高层次研究人员为主研究开发的格局,直接导致大量西部高水平研究人员成为东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打工者”。
感情方面——在西部工作过的人对这里是有感情的,但现实终究是现实,结果往往是留得住情而留不住人。
国家怎样宏观调控?地方如何配套跟进?王利民代表说:“西部地区外部投入少,重大项目缺,人才待遇低,引进难,流失量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推出特殊的政策,进一步提高待遇,鼓励人才留在西部创业。国家应当实行鼓励人才在西部工作的特殊工资政策和补贴政策,并且建立起工资随经济发展而增长的机制。”
甘肃定西市委书记石晶代表说,时代变了,不能再守着以前人才“单位化”的老观念不变,让人才变成“社会人”,鼓励其“柔性流动”到需要的领域去,多挖几个“坑”,才能激发出人才更大的潜能。而为方便人才“柔性流动”,人才可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兼职兼薪;不转关系,长期或定期、不定期地受聘单位工作等。关于报酬也形式多样,可实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岗位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
除了吸引外来人才,更要用好现有人才
“除了吸引外来人才,更要用好现有人才。”人大代表认为,西部自然条件艰苦、待遇低,难以吸引内地的优秀人才;但另一个问题更加突出: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本地人才的作用也得不到很好发挥,造成了本地人才的严重流失。
对此,人大代表提出,首先要考虑如何留住人才,特别是留住西部自身培养出来的人才。“要留住现有的人才,就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发挥才干的舞台,创造让他们尽快成才的环境。同时,也要提高待遇。”来自青海油田的黄立功代表说。
人大代表介绍,青海省在人才政策上就推出了一些改革措施:部分地区和部分专业系列申报职称时,对外语考试不再作要求,相应地加强了对能力、业绩的考核;在职称申报资格方面,打破了身份界限、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岗位界限;允许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考试,为他们在行政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流动创造条件。
新疆、宁夏、陕西、甘肃等省份也都实施了很多引才留才措施。这些人才政策的推出,一方面重视了人才的实干能力和业绩,便于人员的流动,另一方面起到了吸引、培育人才的作用。(新华社记者朱建军、吕雪莉、王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