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东城区,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重点学校的老师站在“普通”学校的讲台上授课,普通学校的学生坐在重点学校的实验室做实验。该区还有一个网络信息平台,具有优质资源的学校,把自己的资源上网公布,有相关需求的学校可以上网预订。这种“学区化管理”模式有效促进了学区内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把推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要突出三个倾斜:向郊区农村倾斜,向义务教育倾斜,向基础薄弱区县、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办好群众身边的每所学校,构筑相对公平均衡的教育结构。
实现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首先要改造薄弱校的办学条件。北京市先后启动了城近郊区基础薄弱学校建设工程、远郊区县普通中学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及边远山区中小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2004年,北京市改造了城区60所初中校,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超过8亿元,10个远郊区县共撤并规模小的中小学142所,初步完成了2001年市教委提出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目标。
提高教师水平尤其是农村地区和基础薄弱学校的教师水平,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北京市通过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等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实施“绿色耕耘———京郊骨干教师培训与发展行动计划”,对远郊区县200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在教师晋级、职称评定、评选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2004年评选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城乡的比例实现了基本均衡。采取城镇教师离岗全职支教和在岗兼职支教两种主要形式,为农村地区输送优质教师资源。
北京市先后搭建电子信息管理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和远程教育共享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建立区域间、校际间教育对口交流制度,提高郊区学校的教育质量。目前,经市教委组织的“手拉手”学校就有104所,区县间、学校间自发建立帮扶关系的学校数量更多。(记者阎晓明)
人民日报 2005年11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