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中国高校开展军训20年 近七成大学生称很有价值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5 年 09 月 2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自1985年国家教育部、总参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高级中学进行军事训练试点问题的通知》至今,全国高校开展学生军训工作已经20年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校园频道合作开展的一项调查(共1510人参与)显示,97%的受访者在上学期间参加过军训,69%的人认为“军训很有价值”。

调查:你对军训的看法是什么?

能锻炼意志品质51.5%

很有意思,体味别样的生活49.8%

加强了青年人的组织纪律性42.2%

是国防教育的一种形式29.9%

作用不大,可有可无21.5%

太苦了,简直就是煎熬15.6%

军训中类似的趣事总是能让人记忆深刻。调查中,42%的人都认为“集体生活”和“大家闹的各类笑话”是军训生活中最值得怀念的。

按照相关规定,军训时间为2~3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也明确指出,军训是一种增强国防教育的手段。但是调查发现,只有30%的人认为自己在军训中“收获了国防教育知识”。大多数人(51.5%)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甚至还有1/5的人认为“军训没有任何作用,可有可无”。“无聊。”

长春理工大学英语系的张同学这样概括自己的军训体验,“站军姿、走正步,简单的动作要重复几百次,烦啊!我想体验真正的军旅生活,真的打打枪。”在笔者随机采访的学生中,持这类意见的人不在少数,“枯燥乏味”是从他们嘴里蹦出的最频繁的评价。在他们眼里,这种每天“一身臭汗、腰酸腿疼、吃得巨多、倒头就睡”的日子,惟一有点儿盼头的就是卧谈会和联欢会了。至于究竟能学到多少军事知识和技能,他们谁都说不清。

军训课目年年相同 学生兴趣提不起来

翻开由总参和教育部等联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笔者看到,其中确实有“轻武器射击”、“军事地形学”等课目。但具体操作起来,真正能够在军训中拿起枪的学生只是少数。

为了纪念全国高校开展军训工作20周年,今年,很多省区市的高校都参与了大型的汇报表演。劈枪、射击、医疗救护等项目都被列为汇报表演的重要环节。“这样的活动才有意思,才可以激发我们的兴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的小赵说,“但是在军训中,这些课目我们基本上接触不到。”

“安全必须永远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某知名大学党委人民武装部副部长接受笔者采访时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这位在高校做军训工作3年多的年轻老师有着自己的苦恼:军训课目年年相同,学生的兴趣提不起来。“学生人数太多,训练时间又短,野营拉练、轻武器射击等容易出危险的课目根本没办法开展。”

军训的方式应该有所改革

“军训是必须的,要站在锻炼意志品质的层面上去理解军训的目的,严格要求自己。”现在,这位老师只能一边不厌其烦地做着学生的思想工作,一边联合周边几所兄弟院校,实施开展“大学生对军训的看法”调查。“我想把近些年的工作经验整理成文,提交给有关部门,希望能够对未来的大学生军训开展起到促进作用”。

今年,这位老师所在大学的新生军训改在了大一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获得组织嘉奖的同学不再只是口头表扬,而是颁发纪念勋章。”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他正在酝酿一些类似的改革。(张卓)

中新网 2005年9月26日

来源: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