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04月27日14:3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环巢湖 危险固体废弃物 构建和谐 城市综合体 节水型社会建设 十一五规划 顶岗实习 调配网络 半导体照明

第五章 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在全省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加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全面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支持园区合作共建,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水平,增强产业承载和集聚能力,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有序推进市区工业向县域转移,实施一批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集中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区。扎实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发展一批特色经济强镇,使之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力争到“十二五”末,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

第二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统筹市和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科学编制、完善市域产业布局、乡镇建设、村庄布点、道路交通等规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公路网、公交服务网、给水排污网、环卫设施网、电力电信网、有线宽带网。统筹城乡道路建设,改造城市出城口道路,提升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等级,推进城镇公路与农村聚居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村商贸物流中心所在地衔接。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建设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绿化乡村行动。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减轻农村用电负担。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着力加快广播、电视、宽带村村通,建成覆盖城乡的资讯网络,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快农村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现代商贸物流网络。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提高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校舍、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扩大普及率。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阵地、设施和网络队伍建设,开展科技下乡、科教进社区等科普活动,提高市民科学素质。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和改造力度,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大力建设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村居文化室、农家书屋、广播站、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加强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标扩面,稳步推进城乡就业、低保、医疗救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制度并轨,实现全覆盖。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强村务公开,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

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将土地整理、耕地保护、新村建设、小城镇发展等重点工程统筹推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到“十二五”末,实现60%农民集中居住。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积极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村级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提高农村新型社区的自治程度,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第三节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改革征地管理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严格农村宅基地使用标准,提高宅基地产权管理水平。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双置换”改革试点。

推进户籍及配套制度改革。逐步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有序实施一元化户籍制度,支持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分层次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加快城区和近郊农村农民非农转移进程,使更多的农民融入城市,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就业、职业培训、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改革、规划、国土、建设、城管、环保、工商、劳动保障等服务职能向农村延伸,强化行政管理统筹。稳步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的管理方式。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信贷投放,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深化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发挥龙头企业、各类协会、社会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第六章 合肥经济圈建设与发展

以建设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统领,以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核心,以共建共享同城化为主题,深化合肥与淮南、六安、巢湖、桐城等市的交流与合作,聚合发展能量,形成整体优势,把合肥经济圈建设成为接轨长三角,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圈品牌。

第一节 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快速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圈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经济圈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积极推进高速公路电子联网收费,实现交通运输单证、票证和收费卡等标准化、统一化。加快推进合肥新桥机场及配套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建设各市及周边县区到新桥机场的快速连接线。

推进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能源供给安全和结构调整,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规划建设经济圈区域电网,合作建设电源点,建设淮南与合肥之间直供电线路。积极参与淮南煤层气资源开发,发挥圈内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功能。以防洪除涝、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为主线,全面开展跨地区流域治理、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重大供水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水利综合保障能力。

加快信息化建设。建成以合肥为中心、圈内各市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高速宽带骨干传输网络,实现区域内电信区号统一。

第二节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

开展园区合作共建。积极推进各开发园区与圈内城市开展合作,加快合淮、合六、合巢工业走廊建设;建设合肥新桥机场空港产业园,联动圈内城市发展;建设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联动合淮工业走廊合淮共建区发展。沿合巢芜、合六叶、合淮蚌、合桐安产业带,依托重点镇、交通干道,布局建设一批优势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

推进产业协作发展。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协作配套,实现共同发展。加快与周边地区共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市场体系。推动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建立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促进旅游与文化、会展等融合发展,完善高速公路通往4A级以上景区连接线,加快实现旅游一卡通和直通车,共同打造以合肥为中心的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

第三节 推进区域要素市场发展

建设区域金融市场。鼓励圈内城市金融机构加强战略合作,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跨地区经营,推进跨区域电子货币支付系统和即时兑付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区域信贷投放、票据处理、资金清算、外汇买卖等金融业务和银行卡同城化办理,构建区域共享的金融服务公共平台,推动“金融同城”。

构建区域技术市场。建设区域技术交易中心,积极开展科技交易活动,加快合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经济圈内产业化进程,形成区域技术协作网络。培育发展区域技术产权交易、转移、转化、评估等中介机构,提高区域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水平。

建设区域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劳动力供需和培训合作,建设圈内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优化人力资源流动环境,实现人力资源区域共享和优化配置。建立人才引进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吸引圈外优秀人才加盟合肥经济圈。推动基本社会保障关系互联互认和医疗、养老保险关系的无障碍转移接续。

第四节 开展区域环境保护合作

加强区域水资源保护。统筹推进巢湖和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共同加强对大别山水库群、巢湖、瓦埠湖以及淠河总干渠、大房郢水库、董铺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统筹配置大别山优质水源,加快建设区域性供水工程,提高城市生活供水保障能力。实施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引江济巢工程,改善巢湖流域水环境。制定区域水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区域性水体污染应急机制。探索建立经济圈生态补偿机制。

合作开展环境保护行动。联合开展巢湖和淮河全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生态敏感区、城市水源涵养地、滞洪区、地质灾害易发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矿产资源埋藏区和省级以上重点文物遗址等空间管治,建立圈内各市规划、国土、农林、环保、交通、水利等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区域内环境联合执法,提高经济圈共同防治污染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合肥在线-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