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04月27日14:1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科学发展观 文化创意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 硅衬底 鄱阳湖湿地 光伏产业 江铜集团 丰产竹林 鄱阳湖区域

第四篇加速推进城镇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城镇化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按照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资源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实行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发展农业条件好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依法禁止开发。

第二节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配套完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逐年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修改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

第三节完善评价考核办法

研究制定各类主体功能区开发强度、环境容量等约束性指标并分解落实。开展市县空间规划试点。建立覆盖全省、统一协调、更新及时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对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综合评价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吸纳人口等。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生产总值、工业等指标。对禁止开发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

第二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镇体系,形成以点带轴、以轴促面的城镇集群发展格局。

第一节培育壮大城市群

以鄱阳湖为核心,以沪昆和京九线为主轴,密切中心城市和沿线城镇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加快发展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着力培育以信江河谷城镇群、赣西城镇群为重点的沿沪昆线城镇密集带和以吉泰城镇群、赣南城镇群为重点的沿京九线城镇密集带。

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以南昌为核心,以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和抚州等中心城市为重要节点,强化中心城市、特别是南昌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建设南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区,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构建南昌一小时经济圈,形成城市功能互补、空间布局优化、产业配套协作、内部联系紧密的鄱阳湖生态城市群。

信江河谷城镇群。以上饶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信江河谷重点县城为支撑,逐步形成信江河谷城镇群。

赣西城镇群。以新余、宜春、萍乡为复合中心,以城市间重点县城为节点,构建赣西城镇群。

赣南城镇群。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以瑞金、龙南为节点,加快章贡、赣县、南康一体化进程,构建赣南城镇群。

吉泰城镇群。以吉安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泰和、吉水为两翼,以吉泰走廊为轴线,构建吉泰城镇群。

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划协调机制,加快城市群的规划、市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进程,推动金融、通信和交通同城化,促进城市群功能互补和产业协作,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第二节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力

以加快产业集群和人口集聚为重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高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南昌超大城市,积极培育九江、赣州、上饶特大城市,全面建成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宜春、吉安、抚州大城市。

南昌: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全国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城市。

九江: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加快南昌九江一体化进程,建设赣北区域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及京九沿线综合交通枢纽和著名的工业、商贸、港口与旅游城市。

景德镇:建设世界瓷都、中国直升机研发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文化生态旅游城市,打造赣东北中心城市。

鹰潭:加快融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建设绿色世界铜都、中国丹霞?道教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

新余: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加快融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打造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建设国家光伏产业基地、金属材料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基地。

抚州:加快南昌抚州一体化进程,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区,打造南昌和闽台地区后花园,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区、新型能源开发利用试验区、临川文化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区。

上饶:全面对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建设光伏和锂电池新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全国光学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基地,打造全国旅游强市和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

宜春: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省低碳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中国宜居城市、全国知名养生休闲度假胜地。

萍乡:全面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打造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城市、以旅游商贸文化为重点的消费型城市、湘赣边际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吉安:建设全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和能源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际知名的旅游观光休闲基地,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赣中区域性中心城市。

赣州:全面对接珠三角、海西经济区,打造全国重要的钨产业、稀土产业战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建设省域次中心城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三节推动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

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加快崛起的重要抓手,促进县域发挥各自优势,壮大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发展,有条件的县市要加快向“全国百强县市”、“中部二十强县市”目标迈进。强化县城的中心聚集能力,完善市政功能,促进人口集聚,逐步形成一批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块状经济”,提升县域产业竞争力。创新融资手段,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加大对县域发展的投入。大力实施示范镇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其对全省小城镇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县、乡两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行政协调能力和城乡统筹实力。

第四节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制定实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中央苏区振兴战略,支持中央苏区县连片开发。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大幅度减少绝对贫困人口。对老少穷地区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逐步减少或取消市县两级配套资金。

第三章有序推进城镇化

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创新城镇化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城镇健康发展。

第一节加快人口集聚

积极稳妥推进全省户籍制度改革,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放宽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优先解决举家迁徙农民工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落户问题,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探索相关政策和办法。对暂时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坚持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增加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服务。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第二节提高承载能力

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设施体系,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商贸园区、居民社区和中小学校,增强特色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坚持公交优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探索行政区划体制创新,有序拓展城镇框架,合理确定人口规模,把握开发节奏、时序和强度,综合治理城市病。

第三节加强城镇管理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坚持事、责、权、利相统一,推动城市管理重心向街道(镇)、社区下移,向新城区延伸,逐步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力。推进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森林城市创建,加强城镇历史文化保护,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把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市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建立和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健全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快速处置机制,提高城市信息化、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专栏7:城镇化重点工程

百城供水工程:新建、扩建、改造取水、净水设施和输水管网,在中心城市和人口较多的县城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5年新增供水生产能力240万吨/日,扩建和改造供水管网3200公里。

城镇电(光)缆下地工程:逐步将设区城市主干道电(光)缆全部移入地下,新建道路电(光)缆设施全部入地建设,美化市容市貌,改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道路通达工程:重点建设设区市中心城区出城通道、新建和改造连接功能片区主干道路、打通断头道路,道路面积2500万平方米以上。实施公交优先战略,设立公交专用道,增设公交车站,提高公交出行比重,改善城市通勤能力。

城市燃气工程:5年新增设市城市和县城供气能力180万立方米/日,扩建和改造管网2800公里。

城镇排水管网工程:5年新建改建排水管网2100公里,新建雨水管网900公里。

示范镇建设工程:重点推进进贤县李渡镇等26个示范镇和8个民族乡圩镇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数字城市建设工程:建成统一、权威、标准的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地理信息与城市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的互通互联与整合集成应用,为城市各部门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

南昌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工程全长28.325公里,设地下车站23座;2号线工程全长23.3公里,设地下车站20座。

城市防震减灾工程:开展对南昌、赣州、九江等大中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

城市人民防空工程:5年新增地下人防工程550万平方米,重点抓好城市地下停车场、地下人行过街道建设,缓解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