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第二篇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章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播种面积,重点提高单产,注重品质改善,优化生产布局,强化我省粮食主产区地位,实施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五年新增粮食产量50亿斤。严格保护耕地,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综合整治工程,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田间工程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实施沃土工程、植保工程、良种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粮田。强化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健全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制度,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设施建设。
第二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农业服务多元化。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施科教强农战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重点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积极引导和推动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生产机械化,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农村金融组织、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性服务。强化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全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第三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构建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鼓励和支持优势地区集中发展棉花、油料、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推进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薯类等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在生态环境可承载条件下,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建立健全生产、加工、市场营销体系,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优势水产区域化布局和渔业产业化经营,巩固发展以“四大家鱼”为主的常规渔业,加快发展鳗鱼、虾蟹、鮰鱼、珍珠、龟鳖等特色渔业,建设供港淡水鱼养殖区。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加快油茶、毛竹、森林食品与药材、生物质能源林及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特色产业发展。
专栏1:农业重大建设工程
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重点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沃土工程、良种推广工程、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农机化工程、水源和灌溉工程、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农业保障服务工程等10大工程,“十二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1600万亩、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1000万亩、新增耕地40万亩,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6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50亿斤。
造地增粮富民工程:新开发复垦宜耕未利用土地40万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30万亩;整理耕地70万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2万亩。
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工程:整治农村土地230万亩,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80万亩,新增耕地20万亩,提高粮食产能5.5亿斤。
千万亩高产油茶基地建设工程:新造油茶林500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600万亩;完善良种繁育基地,良种穗条生产能力7000万支,良种苗木生产能力1.5亿株;茶油产量20万吨,打造10个油茶产业科技园。
新增百万吨优质油料建设工程:建设高标准优质油菜基地500万亩、花生基地150万亩、芝麻基地50万亩,配套建设良种繁育、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等服务体系,建设油菜产业化经营示范区。油料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10万吨,产油76万吨。
新增两百万吨优质畜禽产品开发工程:建设30个重点县“一片两线”优质生猪养殖基地、赣江优质水禽带、环鄱阳湖水禽优势区以及赣中南、赣北优质肉牛基地和赣中、赣南、赣西优质奶源基地,实施良种繁育体系工程、生态养殖及清洁生产工程和饲料饲草开发工程。
现代渔业“双百工程”:改造标准化池塘水产健康养殖基地100万亩,新增水产品100万吨,改、扩建40个年苗繁殖能力达5亿尾以上苗种繁殖场,建设75个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20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百万亩江西绿茶标准化基地建设工程:依托赣东北、赣西北、赣南、赣中等茶叶主产区,加快建设有机生态标准化茶园基地、良种繁育体系、茶叶采后处理加工及市场体系。
百万亩高标准蔬菜基地建设工程:依托乐平、永丰、高安、临川、上栗、永修等62个蔬菜生产优势县,改造无公害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场,提高采后处理及加工能力。
千万亩果业产业化工程:重点建设优质高产生态标准化果园基地、良种繁育体系、水果采后处理及加工、病虫防控体系,力争2015年全省水果面积达到900万亩以上,产量达450万吨以上。
百万亩优质棉基地工程:重点推广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完善棉田水利设施,建立棉花高产核心区,完善杂交抗虫棉制种基地建设,扩大主栽优质棉种推广比重,普及双杂双移栽二熟免耕高效耕种150万亩。
千万亩丰产竹林培育工程:建设丰产竹林基地1000万亩,其中改造低产竹林800万亩,新造笋用竹200万亩;完善毛竹主产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竹材精深加工。
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工程:培育10个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型企业达到5000家,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7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例达到1.5∶1。
休闲农业示范工程:重点培育2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强县、20个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基地)、200个示范企业(点),加强休闲农业服务和推广体系建设。
第二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围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优化乡镇村庄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结合农村、国有林场、农场和垦区危旧房改造,科学规划乡镇村庄,合理安排乡镇建设、村落分布、产业聚集、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发展,整治空心村,积极稳妥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探索村镇联动、联村整片推进模式,实现联村整片建社区,完善社区功能。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开发。
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强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增强气象对农业服务能力,加强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实施“千吨万人”①工程,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小水电丰富的山区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施渡改桥工程,新建一批乡镇客运站和候车亭。
①“千吨万人”工程:指单项工程超过万人或供水规模在千吨以上的项目。
第三节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继续推进以“六改四普及”①为主的村庄整治建设,进一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减少农业生产中化学投入品的使用量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量,加大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农村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因地制宜探索科学合理、经济便利的多种垃圾处理模式。开展创建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庄活动,净化、美化、绿化村容村貌,初步构建农田林网体系,形成“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农村生态美景。
专栏2: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因地制宜采取集中供水、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等方式,全面解决1179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
农村供电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支持条件适宜地区发展大型沼气发电和小水电,推广光伏发电、小风力发电、微水电等小型电源。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新增户用沼气用户47万户、小型沼气工程336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870处。
农村安居工程:在现有试点地区,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35万户。在国有农场和垦区改造职工危房21.5万户,在国有林场改造危旧房4.38万户。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和生活污水等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工程,建设农用残膜、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和生活垃圾等无机废弃物收集转运工程,配套开展村庄硬化绿化。
农村信息通信工程:乡乡建立信息服务站和数据库,行政村建立信息点和农产品信息栏,20户以上自然村通宽带,农村电话普及率和农业信息入户率均超过50%。
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建设全省地震安全农居技术信息服务网络,编制农居类型的地震安全技术图集,对5000名农村工匠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建设50000户地震安全农居。
①“六改四普及”:指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栏、改环境,普及沼气、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电话及宽带。
第三章促进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第一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扩大以工代赈规模,推动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扶贫标准,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确保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收入增长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节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环境
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鼓励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继续做好跨省劳务输出及跟踪服务工作。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扩大培训范围,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渠道,改善务工经商环境,维护合法权益。
第三节减少贫困人口
坚持开发式扶贫,鼓励发展特色经济,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渠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金融支持力度。以整村推进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扶贫为重点,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深入开展部门单位定点扶贫,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注重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第四章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和支持农民互助保险和互助信用合作。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