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04月02日09:3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纲要 生产性服务业 江海联动 匡围 建设创新型 长青沙 清洁生产审核 财政教育支出 惠农政策 老坝港

第十四章 加快构建高效有序的社会管理体系

以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为契机,坚持一体化谋划,突出基础化建设,实施人本化管理,健全长效化机制,重点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十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第一节 加强新型社区建设

把社区建设摆在社会管理的突出位置,加强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民主自治、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努力实现向服务型管理转变,不断夯实社会建设基础。

完善社区治理结构。理顺和规范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等社区内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推动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的现代社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资源向城乡社区延伸,积极开发多样化的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建立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和社会工作机制,将社区建设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单元和社会管理的组织节点。

大力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加强和完善村(居)委会民主选举和管理措施,明确村(居)委会作为社区自治主体的地位。积极推进社区自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会议、社区议事协商会议等制度,规范社区民主决策程序。加强对社区自治性工作的指导,支持社区居委会自主管理;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要求,对委托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条件。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

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劳动保障中心等各类社区服务平台向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社区服务用房条件,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调整充实基层管理力量,提高基层干部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将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和社区建设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工资自然增长机制。推进社区干部队伍职业化,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制度。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设施,完善社区功能。加强社区组织与社会单位的横向联系,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增强社区工作的整体合力。

第二节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继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协助社会管理、增强社会活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加快政社分开步伐,推动各类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以工会、共青团、妇联、商会、科协、社科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为骨干,构建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在依法监管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组织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法制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相结合的制度体系,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

优化社会组织结构和布局。培育发展各类民间服务性组织,发挥其在联系社区、沟通民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福利慈善、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公益性服务组织,形成民办社会事业和公办社会事业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格局。有序发展基金会组织,发展壮大志愿者组织,促进其在安老助残、扶危济困、救急赈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改革发展行业协会组织,以市场为导向,规范有偿服务,增强其服务企业、行业自律、促进产业发展的功能。按照内部治理规范、学术质量优良、服务社会突出、社会信誉良好的发展方向,加强学会、研究会等学术性社团建设。

加大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落实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工作人才在社会组织择业就业,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依法自主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激发其自我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活力。

第三节 加强长安南通建设

加快公共安全由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转变,进一步加强完善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拓展民意表达渠道,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采集民意、反映群众诉求的积极作用,引导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地表达个人意愿。完善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健全公共政策协商沟通机制和群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监督以及评估的常态化制度,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深化法治南通建设,进一步强化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法治乡镇(街道)创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制宣传,为全市加快现代化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开展治安重点地区打击整治、长安系列创建、无邪教地区创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化解处置机制,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积极防控、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健全平安稳定发布机制,完善政府发言人制度,加强舆论正面引导,合理引导社会公众心理预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严格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应急预案全覆盖、衔接配套、信息化。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构建综合预警平台。加强与公安110指挥中心资源整合,加快各级政府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和专项指挥系统建设,逐步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打造专兼并存的应急队伍。建立市为枢纽、分区建库、县乡支撑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发挥公、铁、水、空及驻军等各方面运输力量的作用,建立联合运输网络。建立公用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建立灾情评估体系、恢复重建标准和灾后重建统一规划机制。开展应急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公共安全技术和产品。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加强安全生产、质量监管、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国防动员等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有效预防和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强化重点危险源监控,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消防火灾、水上交通、海洋渔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于 “十一五”期末。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消防整体水平。全面推进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强化对食品安全的监测和监管,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管,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预警和控制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职业危害监管,保障职工健康。健全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落实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地震及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和快速反应能力,陆地、近海地震监测能力分别达到1.5级和2.5级。做好水上搜救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坚持平战结合,加强经济动员、交通战备、科技信息等国防动员工作,进一步促进军政军民团结,推进双拥共建活动。

第四节 加强诚信南通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争当道德楷模,建设诚信南通”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创建诚信机关、诚信社区、诚信行业、诚信企业、诚信家庭,倡导公正、诚实、守信、自律的价值观,使诚信成为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和行业规范的普适追求。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诚信责任机制,建立集政府部门信用信息采集、管理、考核、运用于一体的政府诚信体系,提高政府公信力,以政务诚信引领商务和社会诚信建设。对政府行为进行诚信评价,重点评价行政决策、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落实征信责任和带头使用信用产品等情况。

加强商务和社会诚信建设。制定出台企业、行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信用征信管理办法,对信用信息采集、信用评级、成果运用、信用激励、信用惩戒、信用修复、信用示范、分类监管等进行规范。强化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使用信用产品的政策引导,实行政府采购、工程项目招投标、财政性资金项目等社会信用等级准入和激励制度。加强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企业、政府、个人、社会组织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对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实行行业禁入制度和惩治措施。着力抓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特定资质人员和企业经营者的诚信建设,实行从业资格、晋级晋职、职称评定社会信用准入制度。

第五节 加强人口综合管理和服务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人口规模与城市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相适应,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建立适应特大型城市特点的人口管理新模式。稳妥推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合理有序地促进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加强人口总量、出生、死亡、结构、迁移等中长期预测预报,引导市民按政策生育。引进年轻经济活动人口,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保持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积极推进优质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优生促进社会化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

深化流动人口和新市民服务管理。按照全国“流动人口一盘棋”要求,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方式。按照“大人口格局”,以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系统为依托,强化社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登记,建设 “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及“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动态管理。实行社区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由户籍人口延伸到流动人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覆盖率达85%以上。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完善房屋租赁管理制度,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扩大流动人口共享发展成果的深度和广度。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南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