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是海西的品牌,是海西的名片,是海西的同一首歌。每年,“6·18”用它锐不可当的魅力,让海西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三天盛会,常年对接。台上签约三分钟,台下工作多年功。从项目征集、项目推介、人员邀请、组织企业参会、展会布置等前期筹备活动,到食宿安排、接待陪同、安全保卫、卫生防疫、论坛组织、现场对接、宣传、翻译、交通、通信、电力等会中保障工作,以及项目转化落地等会后跟踪服务,“6·18”可谓一台多角色参演、内容纷繁的精彩大戏。各主办单位、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找准站位、主动融入,相互配合、积极参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量的人力、智力、物力、财力,汇聚成强大的合力。
合力源自决策的高度
决策决定站位,决策决定大局。根据时任省长卢展工的批示精神,2003年首届“6·18”展会名称由“福建项目成果推介会”改为“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2005年6月17日,在会见出席第三届“6·18”部分嘉宾时,省委书记卢展工殷切地说道:“‘6·18’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提升,是一种集聚,是一种合力,它一定会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卓有成效的作用。”当日,在第三届“6·18”开幕招待会上,省长黄小晶也深情寄语:“‘6·18’既是对过去项目成果的检阅和展示,又提供了新的项目对接机会。它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重要表现,体现了统筹协调的举措、发展层次的提升,是增强合力的载体,集聚要素的平台,是一个永不落幕的交易会。”
2006年1月,“加强科技成果推介工作,继续办好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作为加快科教发展,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内容,正式写入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经过4届的历练,“6·18”逐渐显现出“借势登高”的优势,面对如何进一步提升“6·18”在海西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去年7月卢展工在省发改委第四届“6·18”有关情况的报告上作出批示:不断总结、探索,创出海西建设平台的品牌。站在全局的高度,对“6·18”工作提出了新的战略性任务。
去年金秋,省第八次党代会又向全省人民发出“扩大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的影响,加快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科技资源共享和风险投资平台建设”的召唤,再次为“6·18”吹响实现新跨越的号角。
合力源自理念的共识
站在建设海西自主创新平台的共识上看,“6·18”就是投身海西建设的具体行动,就是各级各部门共同的事业。首次由中国科学院、人民日报社、国务院侨办、国家外专局等国家部委单位和省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6·18”,初步显示了多部门联办,多单位参与的合力优势。
厦门市克服异地办会的困难,精心筹办开幕式暨主题晚会。福州市主动承担东道主的责任,为会展提供有力支持。各设区市全力以赴,积极组织企业参会对接。
省委组织部、省科协不仅邀请了一大批院士参会,而且推介对接了一批院士项目。省人事厅、外国专家局征集项目成果、技术难题达900多项,使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在福建生根开花。
2006年,省侨办首次在交易会上设立华侨华人成果展区,邀请100多位海外华侨华人英才,携带400个海外高技术项目亮相“6·18”。省外办牵头省翻译服务中心、省译协,成立了10个语种150多人的翻译队伍。海峡青年论坛首次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台湾中华青年交流协会主办,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创业及风险投资专题论坛、农业产业化合作与交流主题论坛、海峡两岸青年领袖圆桌会议、海峡两岸创业投资对接会等活动。
首次参会的省总工会举办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海峡两岸发明人座谈会和项目推介会。团省委组织400多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会展内外。省妇联举办巾帼展区,为女企业家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省发改委参与承办多场项目对接会,付出大量艰辛劳动。省经贸委、省海洋与渔业局、省农办、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信息产业厅、省科技厅、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环保局、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纷纷针对产业空白点、企业需求,开展双向对接。省台办、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留学生同学会、省政府各驻外办积极做好境内外专家学者的邀请和项目对接。省工商联、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展参会。
省公安厅、省安全厅、省卫生厅、省电力公司、福建省中国旅行社、省经济信息中心、凯特科技、温泉大饭店等相关单位全力做好保障工作。
在省委宣传部的统筹协调下,人民日报社、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省广播影视集团等境内外媒体刊登交易会新闻上万条,网络媒体播发交易会消息近5000条,为提升海西的知名度与“6·18”的美誉度,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合力源自责任的意识
责任成就事业,责任决定成败。刚送走猪年的正月,3月26日,一场迎接第五届“6·18”的前哨战——三明生物医药产业广州项目推介会在羊城打响。推介会主办方是三明市政府与广东省经贸委。三明市政府在此次推介会上推出项目164个,吸引两省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代表900多人,签约合作项目73个,其中合同项目42个,创造了历届“6·18”市级专业对接会到会人数、推介项目数、签约项目数3项新纪录。其间,“红娘”——省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功不可没。省政府驻广州办本着“服务‘6·18’就是服务海西”的大局观念和“举全办之力,全力支持、配合三明办好生物医药专题推介会”的责任意识,4次往返于三明与广州之间,组织广东医药专家和企业到三明考察、洽谈。邀请广东各大媒体到会采访,沟通、争取广东省经贸委参与主办并向广东企业发起参会倡议。
在筹办第四届“6·18”的过程中,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像这样责任为重、倾力相助的生动事例屡见不鲜。
2006年4月,南国榕城已是春意盎然,我国纬度最高的省会城市哈尔滨却依然春寒料峭。省人事厅与省发改委、省外专局不远千里,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八达集团开展俄罗斯专家项目成果征集活动。在哈工大福建办事处的协助下,3天共征集先进适用的俄罗斯创新技术项目成果300多个,搭建起“6·18”中俄合作之桥。
为争取更多的院士专家来闽参加“6·18”,省科协赴15个省、市登门拜访了90多位院士,共邀请省内外49位院士到会。省科协专门为他们布置了440平方米的院士成果展区,还发动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和直属单位之力,采取责任到人的办法,为院士专家提供“一对一”的会务服务:工作之余,陪院士们参观游览、寻根问祖,走亲访友;细心照顾行动不便的院士,帮助推轮椅;为福州籍院士准备肉燕等特色小吃;当车辆不够时,毫不犹豫地叫来自家的小车,用真诚与热情编织着情感的纽带。
千里之外的北大闽籍学子也格外关注家乡建设,心系“6·18”。去年8月,省政府驻京办到北京大学宣传“6·18”,不到3天时间,就有10余人主动组成关注海西发展、聚焦福建“6·18”的社会实践团,分赴南平、三明等5市开展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最后形成3万多字的实践报告。随后,他们还提笔写信给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此行的感受。卢展工很快就此作出指示,一时间,北大校园涌动着关注海西、关注“6·18”的热潮。今年5月,一个新兴的学生社团——北京大学海峡西岸发展研究会在美丽的未名湖畔应运而生。
合力源自海西的效应
“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作为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写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文件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家28个部委相继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海西建设。
有的国家部委给予海西建设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倾斜扶持。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支持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将海西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建设规划纳入全国交通发展规划;在制定能源、炼油、乙烯、造船和林浆纸一体化等行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中,充分考虑福建的项目。科技部提出与我省合力构筑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支持海峡西岸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海关总署与省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全方位支持海西扩大口岸开放等。信息产业部提出将福厦沿线作为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有六大方面26条,很多优惠政策属福建独享。国家电网公司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安排投资550亿元建设、改造福建电网。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也先后在福州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十一五”期间,分别在福建投放800亿和1200亿元贷款。
有的国家部委将支持海西列入本部门“十一五”规划,从制度上确保落实。国家商务部提出,支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升闽台经贸合作和人员技术交流的领域和水平;建设部将海峡西岸城镇群列为全国八大重点发展城镇群之一;农业部将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列入全国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开发区域,强调支持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国家海洋局将海西作为“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区域;国家林业局将海峡西岸列入全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区域、国家林业改革与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家旅游局将海峡西岸旅游区列为“十一五”期间优先规划和建设的旅游区,联手打造“海峡旅游”品牌。
政策的洼地效应让海西像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各路创业者、投资者。众人拾柴火焰高,海西建设势如虹。在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海西肩负起了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打造两岸合作平台的雄图伟业。作为海西建设平台的品牌,“6·18”因此也被赋予更神圣的使命。
承载着新的目标,新的期望,第五届“6·18”在更高的起点上启航。本届“6·18”将有国家科技部、建设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侨办、中国科学院、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国家外专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等10个国家部委与省政府联袂主办,期间,国家建设部还将与省政府一道,举办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第五届“6·18”将成为历届参与主办最多、规格最高、内容最丰富、影响面最广的一次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