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全国著名的渔港之一,素有"闽浙要冲"、"海疆重镇"之称。位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点,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亚热海洋性气候,终年气候宜人。陆地呈半岛状,面积63.6平方公里,距台湾基隆港仅此26海里,海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5公里,天然海湾港口多。镇直辖区有27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253个村民小组,173个自然村,常住人口4.5万人。1995年被国家体改委等十一个部委定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1996年被列为福建省百强乡镇之一,经过近30年的的不断建设,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港口设施更加完善配套,交通、通讯等事业迅速发展,已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展望未来的三沙,前景广阔而美好,她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会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港都。
一、三沙镇基本情况
三沙镇位于闽东北沿海突出部,陆地面积63.6平方公里,全镇辖有27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总人口4.5万人,其中集镇人中3万人。三沙港口条件优越,有15个澳口可停泊船只,最大的古镇港南北宽700米,主航道水深15--44米,万吨级轮船不受潮水限制可随时停泊,距台湾基隆港仅126海里。三沙镇1979年设立第一个台胞接待站,1985年三沙口岸被正式批准为闽东唯一的进口废钢船直航冲滩一类口岸以及国货运输起货二类口岸,1992年被批准为台轮停泊点、对台小额贸易和劳务输出点的国家二类口岸,1995年被国家11个部委列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乡镇,1996年被评为福建省百强乡镇之一。200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8.55亿元,农业总产值3.75亿元,财政收入1842万元,渔农民人均纯收入3274元。
二、城镇建设情况
三沙镇是集大渔业、小农业,大集镇、小农村特点为一体的乡镇,经过多年建设,目前镇区内形成四大经济格局。
1、港口经济。三沙镇境内海岸线35公里,港口众多,拥有大小码头20多个,其中装卸码头4个,古镇、五沃两个码头为3000吨级,日吞吐量1500吨,全镇拥有专业运输船1000多艘,年运输能力160多万吨。
2、工业经济。形成一批以华美实业有限公司、拆船厂为龙头的"三车"配件工具产业,2001年工业产值2.6亿元。
3、渔业经济。三沙镇已形成渔业产业化格局。2001年全镇水产品总产量3万吨,渔业总产值3.5亿元。
4、对台贸易经济。形成以五澳港为中心的对台商贸区。2001年共接待台轮3000艘次,接待台胞15000人次,派出劳务3500人次,民间鱼钞交易额2000多万美元。目前三沙口岸已成为 我省对台经贸最活跃、最规范的口岸之一。
三沙地名的由来
古时,三沙原是一片海滩。有一天,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三头狮,两头狮奔去揽住圆山,象双狮抢球:另一头狮站在排塘岭上,头仰着天看。过了不久有五只老虎也来到这里,住在港湾东西的五个所在。狮、老虎都要镇守这儿,为争取地盘,常常相咬,这时海会叫,浪会飞,渔人不敢出海捕鱼。
一天夜里,天上乌云滚滚,雷公大响,雷电大闪,原来是五头老虎和三头狮撕斗。狮吼虎啸,一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狮战胜了,虎输了,五头虎,吼一声,向东南方向逃,窜到闽江口,占据了那里的五座山。
原先五虎盘踞的所在,因为海水日夜侵袭,成五个大凹地,就是三沙的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战胜的三头狮不走了,一头镇着山,两头护着海。从此,这里成了风平浪静的海港。后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三狮,便将此地命名为"三狮"。由于这进而的居民多从闽南迁来,讲闽南话,闽南话的"狮"、"沙"音相近,经年累月,含混传呼,"三狮"就变成"三沙",一直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