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如何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
目前,我国国内资金比较充裕,外汇储备高达3.8万亿美元,为什么还要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放宽外商投资准入?这是因为,利用外资不是简单地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获取国际投资中搭载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会和创新能力,这些都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4万亿美元,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就业、税收,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商业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1993年起,中国连续21年实际利用外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这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201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75.9亿美元,增长5.2%,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形势下,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但是也要看到,我国引资形势呈现一些苗头性趋势,特别是制造业领域引资呈现下滑态势,尽管外资企业仍然对投资中国抱有信心,但乐观情绪有所下降,有些国际人士甚至认为,中国不再是外商投资首选地。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受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集中上升和环境约束强化影响,外资企业对成本上升的压力感觉明显增强。二是国际引资竞争加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对投资的吸引和竞争,分流外商对我投资。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和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升的优势,逐渐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如越南已经取代中国成为耐克第一大生产国。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如美国推出“选择美国”、“开门迎商日程”,日本实施对外投资“中国+1”战略等。三是营商环境不够完善。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简化行政审批等措施,有力改善了各类企业营商环境。但也要看到,我国投资环境离国际化、规范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当前外资企业主要反映政策不稳定不透明、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力度不够等。面对新的形势,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使中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首选地。主要措施包括:
一是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也就是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这些领域放开了,不仅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会有力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二是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逐案审批和产业指导目录的外资管理方式,同时,在一些领域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法律法规。这种管理方式的优点是产业政策导向性强,缺点是审批环节多,政策稳定性不足,容易导致“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行政成本和营商成本都较高。我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防止“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赋予各类投资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去年,中央批准设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扩大了服务业市场开放,而且试行了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外商投资实行备案制。过去注册一个企业,需要29天,现在缩短到4—5天。今年,将在总结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若干新的试点。
三是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切实把利用外资从主要依靠成本和政策优势转到主要依靠人才、环境、市场优势上来,完善投资环境。要以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为重点,制定规范招商引资管理办法,清理规范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障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加强对各类企业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的保护,着力推进打击侵权假冒工作,为企业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
四是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与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鼓励外资投向科技中介、创新孵化器、生产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引进技术研发人才和经验管理人才,在重点地区建设一批留学人员创新基地。推动各类产业聚集园区转型升级和有效整合,继续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载体平台作用,成为提高利用外资综合效益的重要载体。建立利用外资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利用外资从注重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综合效益转变。
五是健全利用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外资安全审查制度是发达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的通行做法。我国对外资并购项目建有安全审查机制,但是还不够完善。要立足自身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完善利用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探索建立外商投资企业全周期监管体系。(汪连海 王检贵)
41.如何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高位回落态势明显,“十五”期间,我国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4.6%,“十一五”降至15.9%,近两年仅增长6.9%。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主要面临四个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外需不振。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双重影响,全球贸易放缓,2009年—2013年全球贸易年均增长仅为3.3%。二是成本上升。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各类生产要素集中进入成本上升期,低成本制造优势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这就导致不少国际市场订单和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端加工制造环节逐步向周边国家转移。三是摩擦增多。我国已连续18年成为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摩擦形式不断翻新,发起国别不断增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去年,美国、欧美对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实行双反调查,涉案金额就高达200多亿美元。四是汇率不稳。2013年6月—2013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有所放缓,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仍升值2.3%,而其他发展中国家货币全面贬值,其中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阿根廷、印尼货币分别贬值了4.5%、8.6%、10.9%、9.2%、14.9%,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削弱。今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势头仍在延续,1月份阿根廷比索、土耳其里拉、南非兰特分别下跌18%、8%和5.4%。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主要依赖低成本、低价格开拓国际市场的经营方式难以为继,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今年世界经济形势十分复杂,虽然发达国家经济有所复苏,但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实现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7.5%左右的预期目标有很大难度。必须从战略高度创新工作思路,推动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为对外贸易长期稳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主要任务:
一、保持外贸政策基本稳定
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首要任务是稳定和完善各项支持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贸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企业的信心。今年要稳定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改进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监管和服务。
二、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
要坚持以质取胜,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完善国际营销网络、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船舶汽车出口基地建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认真落实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抓紧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加工贸易进一步向产业链条高端延伸、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三、充分挖掘中西部地区出口潜力
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重庆、河南、陕西、贵州出口分别增长21.3%、21.3%、18.2%和39%。应支持中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充分释放出口潜力。特别是结合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沿线地区特色和优势,加强战略规划,促进互联互通,以货物贸易和项目投资为先导,夯实双边经贸合作基础。要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升级。推动内陆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使内陆地区货物进出口逐步做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高口岸通行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去年,关检合作“三个一”改革试点,从广东一省扩大到全国8省17个关区,今年要扩大到全国。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很快,2013年实际执行国际服务外包金额增长37.1%。目前,全国有2万多家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达536万人,每年可吸纳60万名大学毕业生。应抓紧制定服务外包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完善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推动服务外包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变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
五、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
装备制造业附加值高,对出口和就业带动作用大。中国装备质量可靠,性价比高,符合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出口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要建立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政策常态化机制,发挥高铁、通讯、航空、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对关联行业的带动作用,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
六、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
近年来,我国进口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这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保障资源能源供应安全、促进贸易平衡、引导国内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从出口导向为主进入出口与进口并重的新阶段,扩大进口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同时,我国又处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扩大进口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要创新进口贴息方式等政策手段,进一步完善国营贸易进口管理体制,改善进口服务,增加国内短缺技术、资源、产品进口,努力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王检贵 汪连海)
42.如何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
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是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由之路,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瓶颈制约、推动国内产业提质增效、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企业走出去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近10年我国对外投资以年均41%的速度高速增长,2013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901.7亿美元,跻身全球对外投资大国行列。但总体看,我国对外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不够高,政府的管理体制、服务水平和支持政策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投资审批、外汇管理、货物进出口、人员出入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新形势下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有五大工作重点:
一、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
项目审批难,是当前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按现行管理办法,商务部核准企业,发改委核准项目,外汇局核准大额用汇。超过一定额度的项目,要经县、市、省、国家四个层次把关,批下来短则上月,长则上年,不仅增加企业成本,而且贻误商机。促进企业对外投资的关键,是落实“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切实为企业走出去“松绑”。国务院决定,今年要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大幅下放对外投资审批权限。境外投资项目中,只有超过10亿美元的大项目以及涉及敏感国别和行业的项目,才需要国家部委核准,3亿到10亿美元的项目只需备案;境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的,只有涉及敏感国别和行业的,由商务部核准,其他的一律实行备案。
二、加强对外投资的政策支持
就是要根据国际惯例,健全财税、金融、保险等配套政策。目前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8万亿美元,但是企业对外投资融资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按规定,对外投资企业在国内银行申请项目贷款时,只能以国内资产作抵押,而在境外投资获得的矿权、土地和购置的固定资产都不能作为抵押物,导致融资规模严重受限。此外,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相对滞后,在境外分支机构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分支机构更少,部分企业资金通过“地下钱庄”等不规范渠道进出,既增加企业风险,也制约业务扩张。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作用,研究设立符合企业需要的贷款产品,对国家鼓励的境外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推进本币互换等货币合作,发展人民币跨境融资,支持企业使用人民币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完善相关管理法规制度,拓宽外汇储备有效运用的渠道和方式,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推动企业对外投资集群发展。
三、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企业反映,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信息资料不够完备,各国《公司法》《外资法》《劳动法》《环保法》的规定以及会计、税务、审计、社保等方面的要求,企业知之甚少,不少企业走出去存在盲目性。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及时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健全境外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了解东道国法律法规、风俗习惯、投资环境。加快培育法律服务、会计服务、风险评估等中介机构,支持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建设,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
四、注重控制对外投资风险
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经验还不多,面临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安全风险不容忽视。由于不熟悉国际经营,一些项目出现亏损,个别项目亏损严重。同时,近年来部分地区政局动荡,针对中国海外企业和人员的绑架、勒索乃至恐怖袭击事件也明显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控制风险放在突出位置,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规范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完善考核监督制度,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安全风险评估,避免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政府也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健全对外投资统计、监测、评价和通报制度,完善重大国别风险评估和预警制度,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积极与有关国家商签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海关合作、签证、领事保护、司法协助、劳务合作等多双边协定。
五、规范和引导企业境外投资行为
对外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一些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是我国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探索建立政府、中介组织、企业、驻外机构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企业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要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努力使在海外生产的每一件商品、建设的每一个项目都能经得住时间检验。要引导企业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障员工合法权益,爱护资源和环境,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企业良好的国际形象。(王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