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如何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但受种种因素影响,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坎坷,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一波三折、举步维艰,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升温,经贸摩擦政治化倾向抬头。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协定大量涌现,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截至2013年9月,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并仍然有效的区域贸易安排共249个,70%左右是近10年出现的。目前,世界贸易组织160个成员方中只有1个国家没有参与区域贸易安排。特别是美国力推“两洋”战略,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试图重塑21世纪全球经贸规则,这将深刻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走向,对我国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如何处理好多边、双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的关系,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课题。每个国家都有三种选择:一是满足于现有多边经贸体制,对建设高水平自由贸易区态度消极;二是搁置多边,主攻自由贸易区;三是多边、双边、区域、次区域合作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我们的选择是第三种,为什么?
第一,自由贸易区代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市场开放。当前的自由贸易区规则可能就是若干年后的世界贸易规则。如果我国游离于自由贸易区之外,在未来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可能被边缘化。虽然我国已签署12个自由贸易协定(如果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只有9个),但总体规模较小、水平较低,开放程度也不够高。一是货物贸易开放范围较窄,不同意实施零关税的“敏感和例外产品”较多。二是服务贸易谈判中,特别是金融、电信等敏感领域开放方面,超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开放措施不多。三是国有企业、劳工规则、政府采购、知识产权、外汇转移、环境保护、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基本没有涉及。四是虽然一些自由贸易协定涉及投资议题,但没有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谈判模式。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与冰岛、瑞士两个发达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为基础,启动了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中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全面展开;参与启动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这些都是我国积极参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步骤。今年要积极推动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与韩国、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
第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目前仍是大多数国家发展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平台,也是我国巩固贸易大国地位的“压舱石”。世界贸易组织有160个成员,涵盖了我国98%以上的对外贸易。如果离开了多边舞台,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很大制约。大力倡导全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在国际经贸合作中的主渠道地位,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2013年,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巴厘岛会议达成“早期收获”,我国发挥了重要地建设性作用。今后,我们要继续高举多边贸易体制大旗,以建设性的姿态参加多哈回合剩余议题谈判。同时,要推进服务贸易协定、政府采购协定、信息技术协定等重大谈判,加快环境保护、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推动多边贸易规则朝着更加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内容。只要有利于区域内国家共同发展,中国对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都持开放态度。这些年,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维护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分别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有关国家的强烈共鸣。建设“一带一路”,是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战略契合点,是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要抓紧制定相关规划,重点围绕“五通”开展工作。一是政策沟通。就是要与周边国家加强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的交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法规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二是道路联通。就是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中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三是加强贸易畅通。就是要大力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四是货币流通。就是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与货币互换,推进贸易和投资本币结算,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五是民心相通。就是要拓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新闻、青年等领域的合作,为区域内人员往来提供便利,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王检贵)
44.为什么把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
促进居民消费是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战略方针。经过改革开放36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3亿人口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正在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内生动力。当前,推动经济稳中求进,加快提质增效升级,必须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作用。
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循环,消费对其他环节具有反作用。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最根本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重视消费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最主要的仍然是国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本质上仍是加快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现阶段发展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城乡居民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使人们吃的安全、穿的体面、住的适用、出行方便,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碧水蓝天,不为食品安全而担忧,不为空气污染而烦恼。由于居民消费受到收入、物价、利率、社会保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衡量人民生活水平,不仅要看GDP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数字,更要看大多数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质量,包括人居环境质量和日常消费品质,看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特别是,鉴于近两年不断发生大面积严重雾霾,无论扩大消费、促进发展,良好的自然环境都是先决条件。显然,呼吸清洁空气是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只有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为了当代人民健康和子孙后代的永续生存发展,我们必须以极强的紧迫感,增强环境危机意识,切实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刚性约束和不可逾越的“红线”,把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大力度治理空气污染,坚决停止某些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破坏性发展。大力推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倡导文明简约的生活方式,厉行绿色环保的消费模式。这在目前已是十分紧急、刻不容缓!
二、扩大居民消费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战后的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内需。多数国家的基本路径是:在工业化初期,经济增长较多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在工业化中后期,更多转向消费。这是因为,在经济起飞阶段,由于缺乏资金,需要大幅增加国民收入中用于储蓄和投资的部分,以加快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当连续数年保持较高储蓄率、投资率,资本存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降低储蓄和投资,提升消费率。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阶段性规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保持较高的储蓄率、投资率,加快推进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外向型经济,投资和出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应当说,这种发展方式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增强国民经济物质技术基础,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也是必然要经历的发展阶段。但是,随着国内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原有发展方式的弊端日益突出,经济转型势在必行。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市场需求下降,贸易保护主义强化,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经济“再平衡”和“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构成多重制约。在外需下降并有可能长期放缓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上来,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其次,近些年,尽管我们采取许多措施扩大消费,但是,投资与消费增长不协调仍未根本扭转。突出表现在,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占支出法GDP总值比重)持续偏低,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支出法GDP总值比重)持续偏高,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59.6%降到2012年的49.5%;10年间下降10.1个百分点。尤其是,长期过度投资已经造成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导致大量资源浪费,而许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未能得到加强,一些重化工业项目污染严重、破坏环境,一些地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过快、结构不合理。毫无疑问,脱离消费需求的盲目投资已经走到了尽头,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我们应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积极开拓外需的同时,着力扩大内需;坚持面向消费扩大投资,把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有机结合起来,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居民消费拉动。这既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人民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三、立足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坚实基础
现在,我国经济已经到了更多依靠扩大国内消费拉动的发展阶段,居民消费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也是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内涵。一是稳定当前经济增长、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至关重要。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国内需求的动力源泉。当前,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连为一体,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投资需求依然强劲,消费需求由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转型。特别是,推动大量低收入人口进入中等阶层,其基本消费需求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需求将迅猛增长,国内市场规模急剧扩大。这些都是十分现实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必须把扩大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作为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又作为稳定当前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通过采取一系列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显著提升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对于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至关重要。虽然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大而不强,不仅创新能力低,而且居民生活质量、消费水平仍然不高。目前,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消费品质量低、消费环境不好的影响和制约。不少日用品消费受产品质量和性价比的影响很大,一些产品质次价高甚至假冒伪劣,严重阻碍消费,食品安全和质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汽车消费缺乏合理规划,在大城市因交通拥堵受到限制,在中小城市仍快速增长,但受环境制约,未来也难以过快增长;住房在特大城市供不应求,投资和投机需求旺盛,但在部分中小城市已经供过于求,出现大量空置楼盘;服务消费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但养老、健康等服务供给仍很短缺。消费领域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从提高消费质量做起,首先要尽快提高食品、药品等基本日用消费品的质量,把确保消费安全作为第一标准,通过提高消费质量,推动居民消费和整个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