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采取哪些关键措施充分释放居民消费巨大潜力?
2014年,我们要从五个方面采取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措施扩大居民消费。
一、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增强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
收入决定消费。扩大居民消费首先要增加居民收入。统计数据显示,2000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呈下降趋势。当前,扩大居民消费,必须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扭转“两个比重”下降局面,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抓紧出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重点增强按劳分配在收入分配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确保普通劳动者和工薪阶层的工资收入,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平均工资的提高同步增长。合理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分类管理。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继续规范津贴补贴。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对城乡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低收入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能力。特别是,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扩大农村市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加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和税制改革,切实减轻城乡中低收入者的后顾之忧和税收负担,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
二、破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扩大消费中的决定性作用。最重要的是,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增加有效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一是以改革推动建立健康服务业发展新机制。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健康服务机构,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研究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清理取消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的平等政策。鼓励各地在社会办医方面先行先试。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二是以改革推动建立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进一步降低资本金、场地、人员等门槛,简化手续、规范程序、公开信息。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逐步增加政府采购类别和数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鼓励个人举办家庭化、小型化的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三是以改革推动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新机制。着力消除阻碍信息消费的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性领域坚持市场化运行,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先照后证、宽进严管”思路,加快推进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降低互联网企业设立门槛。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四是落实完善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和信息消费的政策措施。落实相关的土地政策、投融资政策、投资补助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价格政策。清理取消对健康服务机构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提供的养护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健全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的补贴制度。利用财政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养老服务业有效信贷投入。落实电信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互联网企业依法享受所得税优惠税率。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居民首套自住购房信贷需求,落实新一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政策,落实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三、以改善和创新供给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消费热点
一是扩大服务消费。适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大力促进健康消费、养老消费,继续扩大旅游、文化、绿色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加强基层多功能群众健身设施建设,采取措施推动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健身培训和健身咨询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加快发展社区养老、健康咨询等服务,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老年生活设施和产品,发展居家养老便捷服务。在养老服务中融入健康理念,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二是扩大信息消费。推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完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推进光纤入户。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加大力度促进提供更广泛的电信普遍服务。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组织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特别要加快4G网络商用化进程,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鼓励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面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以更大力度普及电子商务、智能终端等应用,加快实施智能终端产业化工程,支持研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产品,促进终端与服务一体化发展。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完善智能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培育城市社区、农产品电子商务,支持网络零售平台做大做强。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丰富信息消费内容,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文化消费。经济全球化带来消费全球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到国外旅游,大量本应在国内消费的购买力流失到国外。要通过改善国内消费环境,把流失到国外的部分消费抢回来。
四、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大幅降低流通成本
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18%~20%,比发达国家10%的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流通成本高已经成为扩大消费的严重障碍。必须改革流通体制,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推进跨区域的大交通、大流通,加快形成全国统一、高效的大市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支持传统零售企业、大型批发市场加快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网络购物和快递业。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转型升级,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用水电价格和运营费用。加快推广普及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物流设备和商品条码,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和农村配送网络。创新企业经营,通过“零库存生产”、“即时制造”、“服务总包”等新型管理,提高流通效益。
五、加强诚信法治和道德建设,努力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建立健全最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加快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修订工作,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在婴幼儿配方奶粉、白酒、肉制品等重点行业,开展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试点,实施新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坚决打击一切损害消费者健康的犯罪行为。加快制定、修订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和信息消费的相关法律,将从业人员信用纳入统一信息平台,建立严格的失信惩戒和强制退出机制。依法规范信息消费市场秩序,加强对信息服务、网络交易行为、产品及服务质量等的严格监管,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欺诈等犯罪行为。加强价格和收费监管,打击价格欺诈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从业行为、维护行业信誉方面的作用。强化舆论监督,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企业和公民的诚实守信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履行社会责任。
自然环境是最基本的消费环境,加强空气污染治理是最重要的消费基础设施。加大力度治理工业污染,坚决削减火电、钢铁、有色、水泥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严厉控制造纸、纺织、皮革、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排放标准,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王敏)
46.如何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这强调了投资在今年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在继续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
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特别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各种壁垒和障碍,为稳定投资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创造良好环境。主要政策措施包括:
一、运用市场化办法鼓励引导民间投资
把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与扩大民间投资开放结合起来。以放开企业和个人投资自主权为重点,最大限度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按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的有关规定,及时取消和下放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并继续研究调减核准目录的政策取向。进一步抓好鼓励引导民间投资36条及42项实施细则的落实工作,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经验,研究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特别要围绕非公有经济反映强烈的“玻璃门”、“弹簧门”等突出现象,认真听取民营企业和个体投资者的意见,深入研究影响民间投资的体制根源,通过深化改革找到有效化解矛盾的途径。
把鼓励引导民间投资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抓紧清理和修订有关民间投资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制定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市场准入规则。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改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尤其是非公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拓展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着力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以改革带动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尽快在金融、油气、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有事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业领域,再推出一批民间投资示范带动项目,并更多地运用市场化办法,增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和动力。
二、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政府投资要发挥稳增长、调结构的双重作用,既要借助扩大投资的杠杆效应,带动民间资本释放投资潜力,又要通过调整自身的投资结构,带动社会投资结构优化。要大幅压缩用于一般竞争性企业项目投资,减少可利用社会资金的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停止建设楼堂馆所等投资,加强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包括:推进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加高标准农田、农村民生和重大水利等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中西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重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扩大教育、医疗、社会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事业投资。
为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保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要推进“十二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建设,没有上马的项目要尽快上马,在建的项目要加快进度。要加大对区域和城乡薄弱环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建设好西部交通运输骨干网架、沿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等重大工程。
三、创新投融资机制
针对当前国民储蓄率高、民间资金多而政府资金尤其是投资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要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盘活用好各种存量资金。要促进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融合,既调动社会资金,又优化资源配置。政府规划的重大项目,都要重视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对于有正常投资回报率的项目,全面实施市场化招投标,以民间投资为主;对于投资回报率偏低的项目,采取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对于需要公共投资的项目,也要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引导民间投资参与。
对铁路尤其是中西部铁路、城市管网、环保等投资,要突破其规模性、技术性、效益性对社会资本进入的制约,运用改革开放思维和市场化办法,通过设立产业、产权发展基金等方式创新融资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拓展投融资空间和渠道,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特别是对资金需求量庞大的铁路、高铁等重大建设,要专门研究有效可行的长期融资模式,加快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盘活土地等大量资源,全面放开铁路建设市场,支持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参与,实现由“独家建路”向“多元建路”转变。
四、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要适应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发展规划,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土地、外贸外资等政策,加大对鼓励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对限制发展领域的准入制约,推动社会投资结构调整优化。
1.促进服务业投资加快增长。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3%,比第二产业快了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到46.1%,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但是,与工业产能过剩相比,很多服务业的供给仍相对短缺,导致部分消费需求不能实现,并引起服务价格持续上涨。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但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9.2%,旅游价格同比上涨14.9%。我国正处于居民和企业扩大服务需求、市场拉动服务业比重上升的重要阶段,要围绕加快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完善制度安排,加大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养老、健康、医疗、教育、旅游、文化、信息以及科技、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务业,促进这些领域的投资持续扩大,较快增强供给能力。
2.支持转型发展的投资项目。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既要靠政策作用,更要靠市场力量。政府要增加这方面的投资,但重点是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流入,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要包括:一是鼓励引导自主创新投资,促进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快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鼓励引导技术改造投资,促进传统产业固定资产更新,加快工业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三是鼓励引导节能环保投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和大气、污水、垃圾等污染治理,加快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3.优化城镇化投资建设格局。
根据去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几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和举措。在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落实一系列配套政策的过程中,要重视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推进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改善投资格局,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是,统筹协调不同类型城镇的投资建设布局,控制特大城市和部分大城市过度扩张,引导资金投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此推动城镇空间布局合理均衡,优化城镇规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同时,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和质量。
在以上基础上,还要继续严控“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盘活滞留在产能过剩行业中的存量资金及闲置资源,为优化投资结构创造条件,增强需加快发展领域的投资能力。同时,加强监管,把好重大工程项目质量关,提高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效益。(郭克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