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

2014年03月18日10:4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李克强

47.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有哪些丰富和完善?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政策文件制定出台,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呈现新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了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这就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10年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个10年的重要意见,把西部大开发放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优先地位。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重大任务。2009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资源型城市转型等方面的重要任务。继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意见之后,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地位,以及推进城市化和重点地区发展、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等重大任务。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结合,确定了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域

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把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种类型: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着力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即以陇海兰新欧亚大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布局国家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推进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优化开发,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推进哈长、江淮、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成渝、关中—天水等地区的重点开发,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在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主产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禁止开发区,主要是加强环境保护,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三、加大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加快这些地区发展步伐

中央先后制定了促进西藏、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文件,出台了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青海等四省藏区的政策措施,制定了促进宁夏、广西、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还制定了支持甘肃、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3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央通过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安排布局重大建设项目、开展对口支援、实施扶贫攻坚计划等措施,重点支持这些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制定实施区域和跨区域政策,不断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近年来,更加重视一些重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各个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如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还制定了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意见。批准设立了重庆两江新区、广州南沙新区、西咸新区、兰州新区、贵阳新区、舟山群岛新区、连云港建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制定了支持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岛开发建设的有关政策。此外,国家及有关部门还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河北沿海地区、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示范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区域发展规划。2013年还制定了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批准设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对区域发展越来越重视。在地方发展规划、政府报告中,区域布局越来越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呈现几大明显特点:一是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高度,明确赋予地方发展在国家全局中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体现了权威性,使地方各得其位,有利于避免全国各地同质化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二是坚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从各地特色和优势出发,实行一地一策,体现了差别化的政策取向。三是有利于保持地方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避免地方领导一换、政策一变,新官不理旧事,较好地保证了政策的前后连贯和继承,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加以推进。总体上看,我国的区域政策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上下配合齐心协力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刘应杰)

48.如何看待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格局?

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拓展了国民经济发展空间,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东中西呈现出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得到遏制

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出现减缓,而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多项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7年开始,西部地区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地区。2008年以来,西部、中部、东北地区连续五年超过东部地区,这是我国区域发展进程中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化。2013年,位于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省份贵州经济总量达到8000亿元,增长12.7%,居全国第一。西部地区省份的经济增长都保持在高位,如西藏经济增长12.5%,重庆经济增长12.3%,云南、甘肃经济增长12.1%,新疆经济增长11.1%,青海、陕西经济增长11%,广西经济增长10.3%,宁夏经济增长10%,都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增长水平。中部地区也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态势。安徽经济增长10.5%,湖北、湖南、江西经济增长10.1%,山西、河南经济增长9%。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快于东部,2013年东部地区投资增长17.9%,东北地区投资增长18.4%,中部地区投资增长22.2%,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2.8%。中西部地区工业呈加快发展之势。2013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国59%,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24.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16.5%,提高0.1个百分点。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中西部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这一趋势有望继续保持下去,我国区域发展开始呈现出地区发展差距相对缩小的良好态势。

二、区域发展正在形成一些新的经济增长极,呈现出区域发展的新局面

我国产业转移由东部到中西部不断推进。如在西部地区,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北部湾地区发展提速。世界500强企业中许多企业先后到重庆、成都投资创业,加快形成了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东北地区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区域实力明显增强。中部中原城市群正在崛起,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提出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带,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正在培育发展中国经济“第四极”。各地可以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局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你追我赶的新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相当可观。如果我们把一个省份作为一个单独经济体,那么我国许多省区市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不少国家。2013年,我国广东省经济总量达到6.23万亿元,率先超过1万亿美元,接近韩国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二的江苏省经济总量达到5.9万亿元,排名第三的山东经济总量达到5.5万亿元,排名第四的浙江经济总量达到3.75万亿元,排名第五的河南经济总量达到3.15万亿元。全国有12个省份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有24个省份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805元,相当于6800美元。天津、北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万美元以上,上海人均接近1.5万美元,江苏、内蒙古、浙江、辽宁人均都超过1万美元,广东人均接近1万美元,福建、山东人均超过9000美元。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提出,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苏州、无锡提出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些区域的快速发展,正在引领和带动其他区域加快发展。

四、区域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国内区域合作方面,泛珠三角地区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包括云南、贵州都加入这一区域合作范围。安徽提出融入长三角,江西提出借力珠三角和长三角。东中西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区,以及其他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和国际区域合作方面,国家除了继续推进沿海开放外,沿边开放、向西开放、内陆开放步伐大大加快。近年来,国家先后设立了新疆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以及内蒙满州里、云南瑞丽、广西东兴等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支持建设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启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规划工作。西南地区抓住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机遇,扩大与东盟国家合作;新疆向西开放,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东北地区开展东北亚经济合作。随着我国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我国区域发展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总体上看,区域差距扩大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如2013年,东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的133.9%,中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的75.8%,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的74%。东部地区城镇化率达到62.8%,而中部地区只有48.5%,西部地区只有46%。中西部地区虽然近年来投资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等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各地区之间由于在自然禀赋、地理区位、资源条件、生产要素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将长期存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需要付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应杰)

49.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有哪些新举措?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这为我国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国一些区域政策已经到期,面临新一轮政策调整。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同时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变化和改革开放新形势,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要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实施和完善差别化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打造区域发展新亮点。

一、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进一步统筹规划布局“四大板块”发展。始终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的优先位置,继续采取特殊支持政策,努力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落实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以更大的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率先发展,在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规律,引导生产力在国土空间上合理布局,使自然条件不同区域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科学发展。

二、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

我国广大内陆腹地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回旋余地,应重点考虑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形成几个新的经济增长带。一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下,加快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经济区等,在长江上游重点建设成渝经济区,推动“长江龙起”,形成我国东中西贯通的经济大动脉。二是加快西南中南地区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涉及东部、中部、西部多个省份和港澳地区,纵深广阔,影响深远,要进一步做实做强。充分利用北部湾这个出海口,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和经济支撑带。三是促进东北内蒙地区发展。充分发挥环渤海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好大东北地区的工业、农业、技术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辽中南地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呼包鄂榆地区,建设区域经济支撑带。四是支持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西北地区沿陇海线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基础条件,要重点发展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天山北坡地区,充分利用向西开放新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推动三大经济圈转型发展

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都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承载着全国很大的经济总量,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先导作用。要加快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是新时期国家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地区。要以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为主线,着力推进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京津冀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总人口10861万人,占全国的8%,而GDP总量占全国的10.9%,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4.7%。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

中央和地方都要继续加大对这些地区发展的支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统筹做好其他地区对口支援工作。现有的贫困地区,大多是深山区、高寒缺氧区等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区。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搞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着力解决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等突出问题,切实增强“造血”功能。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经济,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尽快使全国扶贫对象实现脱贫,让贫困地区群众生活不断好起来。特别要抓好贫困地区教育工作,增强下一代人脱贫致富能力,不让贫困地区年轻人输在起跑线上。

五、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

海洋是我们宝贵的蓝色国土。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十一五”时期海洋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3.5%,201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5431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5%以上,涉及海洋的就业人员达到3513万人,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全面实施海洋战略,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优化海洋经济总体布局,充分发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经济区的引领作用,推动形成我国北部、东部、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着力培育一批重要的海洋经济增长极。加快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发展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药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等。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和海洋公共服务业等。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海洋绿色经济发展。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努力建设海洋强国。(刘应杰)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