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学习问答

2014年03月18日10:4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 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李克强

26.如何理解2014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确定这个目标经过了认真比较、反复权衡,综合考虑了国内外环境、支撑因素和条件、各方面需要和可能。

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7.5%左右是处在合理区间的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1979年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其中1991年到2012年年均增长10.3%。2013年经济增长7.7%,国内生产总值56.9万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经济水平在中等收入国家中处于中上等行列。同时,必须看到,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都已发生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增速“换挡”。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中的正常“收敛”。从需求方面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过度依赖投资难以为继。我国长期依靠高强度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不少结构性问题,特别是造成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二是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多年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出口高速增长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加快调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与我同质竞争加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两面夹击”压力,外贸出口保持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已很困难。从供给方面看,两大约束呈现越来越强的刚性。一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特别是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出现转折性变化,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和出口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发展模式,遇到越来越大的困难和挑战。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已不能再持续下去。受这些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适当下降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从过去十年看,2003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后回落到一位数增长,2012年、2013年进一步回落8%以下,这两年增长速度均为7.7%,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这种阶段性变化。2005—2011年,我们连续7年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8%左右,2012年开始下调为7.5%,2014年已经是第三年定在7.5%左右,这与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是相适应的。

二、我国经济增速“换挡”并不是“失速”,我们有条件实现7.5%左右的目标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能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一是城乡、区域“两大差距”仍然是我国经济巨大发展空间所在。我国城镇化率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城镇化将成为我国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既是我们的问题所在,也具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二是消费和产业升级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处在消费快速升级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需求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源泉。我国产业链完整、多元,配套能力很强,随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竞争优势将会长期存在、更加凸显。三是人才、改革两大红利将为经济提供有力保障。我国已成为每年培养大学生最多的国家,工程技术人才大量涌现。随着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有望从“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我们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不少弊端,通过深化改革可以释放更大的制度红利。今年稳增长的有利条件很多,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效应持续显现,消费和投资有望保持平稳增长,外需环境有一定改善,“三驾马车”的拉动能力均有一定支撑,7.5%左右的增长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也要看到,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实现这一目标也有不小难度,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三、实现7.5%左右的增长是必要的,我们要继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

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央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是说不要经济增长,合理的增长率还是必须的。7.5%左右的增长速度,有利于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既要满足城镇新增就业的需要,又要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出空间,根本上是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四、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握对7.5%左右增长的新要求

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不注重质量和效益、不注重环境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决不能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总的说,7.5%左右的增长速度与我国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的变化相适应,既考虑了需要,也兼顾了可能,是适当的、合理的。这在国际上也是较高的速度。这是一个预期目标,实际增速略高于或略低于7.5%,都是正常和可以接受的。(肖炎舜)

27.如何理解2014年价格涨幅调控目标?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这一目标的设定,考虑了去年涨价翘尾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也表明政府抑制通胀、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

2013年,我国在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的同时,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涨幅与上年持平,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2.8%。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认真总结:一方面是,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为稳定物价创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是,稳定农业基础,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比较好地克服了“猪周期”对居民消费价格带来的影响。2013年食品价格整体平稳,特别是生猪的生产和价格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猪肉价格仅仅上涨了0.3%,是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去“猪周期”对居民生活有较大的影响,近两年这种周期性波动情况有所改善,说明国家政策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2014年物价上涨压力加大,既受翘尾因素影响,也面临不少新涨价因素。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我国经济结构的对外依存度较高,比如石油、铁矿石等对外依存度都超过50%,大豆进口占全世界贸易量约60%。近期各界普遍反映,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有所增强,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可望延续好转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增长3.6%,快于2013年的2.9%。如果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得以延续和加强,可能导致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上涨,从而影响我国物价运行。二是市场流动性规模很大。通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截至今年1月底,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3.2%,分别比去年末和去年同期低0.2和2.7个百分点,但总量已经达到创记录的112.35万亿元,接近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倍。今年1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2.58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33万亿元和399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32万亿元,同比多增2469亿元。三是成本持续上涨压力较大。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土地价格、能源资源和原材料价格总体呈现上涨趋势。去年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商业、住宅、工业地价同比分别上涨7.0%、7.9%、9.0%和4.5%;全国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都将保持上升态势,这会累积并最终传导到商品价格上。四是物价结构性上涨压力较大。近年来,我国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推动物价结构性上涨的特征比较明显。比如,2013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7%,是拉动价格上涨的首要因素。目前,在我国粮食连续10年增产之后,各方面支撑因素已经绷得很紧,继续增产难度加大,同时需求较快增长,供求处在一种紧平衡状态,今年粮价可能保持稳中略涨态势。去年猪肉价格涨幅较小,蔬菜价格涨幅也明显低于近年平均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年猪肉和蔬菜供给,从而导致价格涨幅有所扩大。同时,2013年居住价格上涨2.8%,也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今年伊始,不少城市土地市场出现升温迹象,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仍然较强,租房、装修等居住类价格仍然面临较大上涨压力。五是价格改革短期推升物价水平。今年我国在天然气、水资源、环保收费等领域的价格改革将继续深化,这些改革举措在长期内有利于理顺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在短期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升物价水平。同时,今年继续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也具备一些较好基础。主要是,我国农业连年增产,工业品总体上供大于求,粮食等物资储备充裕,进出口调节能力较强。这些都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

物价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今年要切实做好物价调控工作,防止对群众生活造成大的影响。第一,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总体上不宜收紧、也不能放松,做到松紧适度,把握好总供求基本平衡,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努力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第二,保障市场供给。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努力增加粮食和其他紧缺农产品供给。合理把握粮油、棉花、食糖、猪肉、化肥等收储投放力度、时机和节奏。完善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加强粮棉等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推进对外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第三,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控机制。适当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开展生猪价格指数政策保险试点。扩大基本蔬菜品种政策性保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既要逐步理顺价格机制,又要避免对物价产生过大影响。第四,加强价格监管。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价格检查,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深入治理涉企乱收费,全面清理取消违规收费项目,坚决查处价格垄断行为。第五,健全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完善并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高振宇)

28.2014年对就业和居民收入提出了怎样的目标?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把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定在1000万人以上,比过去900万人多一些,更加积极一些,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与经济增长目标是匹配的。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世界各国都把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努力实现充分就业。这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国家失业率持续处在较高水平。美国失业率尽管已经明显下降,去年12月份仍达6.7%,美联储确定了与失业率挂钩的政策调整机制。欧元区失业率居高难下,去年12月份整体失业率高达12%,既反映了经济持续低迷,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013年我国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的较低水平。特别是在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的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就业促进计划,基本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的目标。

我国正面临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严峻挑战。从总量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劳动力总量在9亿以上,在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三重叠加”的情况下,城镇每年需要安排1000万以上人就业,才能保持失业率基本稳定。从结构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加上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存在一些脱节的问题,新兴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中高级技能人才供不应求,而一些传统行业、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行业却出现大批失业人群。在相当长时期内,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必须既重视总量问题,也重视结构问题。2014年,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27万人,稳定城镇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保障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并存,就业工作面临很大挑战。把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确定为1000万人以上,既考虑了满足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需要,并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出空间,也考虑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增强。据有关部门测算,近两年经济增长1个点,平均拉动就业147万人。只要今年经济运行不出现大的波动,1000万以上的就业目标是能够完成的。

要坚持把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都要考虑扩大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充分挖掘调结构、促改革中蕴涵的巨大就业潜力;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开展就业帮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施展才华,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特别是保证“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推进就业市场化,还要大力促进就业公平。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是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应有之义,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到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24564.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7916.6元,年均实际增长7.5%。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出重要步伐。但同时,居民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这种状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改善。1979年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2.4个百分点,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快2.3个百分点;1991年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快2个百分点,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快4.3个百分点;2001年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0.6个百分点,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快3.5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特别是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7%,都快于经济增长7.7%的水平;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根据从2012年四季度起实施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与经济增长7.7%基本同步。但是,今后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压力和难度仍然比较大。

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必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当前经济社会中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都与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慢于经济发展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同时,居民收入增长,才能不断扩大消费,改善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还有,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也有利于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两个同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双倍增”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改革目标。这些都是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今年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多途径、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要通过改革发展,让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肖炎舜)

29.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对改革有什么要求?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把握“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这个重要原则。

《报告》指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36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去年成功应对复杂局面、实现良好开局,靠的是改革。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宏观调控抉择两难的情况下,我们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之策。采取的举措包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分批取消和下放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等。这些改革举措,为市场松了绑,为企业添了力,激发了经济新活力,也成为重要的宏观调控举措,有力促进了经济稳中向好。

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很多,但也有不小难度,必须坚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病根”还没有消除,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尚未形成。支撑我国经济多年高速发展的因素发生深刻变化,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扩内需、稳外需的压力较大,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难度不小。同时,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加大,产能过剩矛盾还很突出,节能减排和治理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财政、金融等领域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解决这些问题,缓解这些压力,关键在于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改革是一剂良药,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挥各种要素潜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进而促进投资、扩大消费、提升就业、优化结构,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过36年改革,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改革开放初期。深化改革涉及人民利益,不能没有人民参与,更少不了群众创造。缺少群众基础,没有人民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因此,我们的改革要紧紧依靠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任重而道远。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按照《报告》部署,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领域改革。

一是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今年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同时,政府也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做到“放”、“管”结合,把该管的管住、管好、管到位。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力争在以下几个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要加大预算决算公开力度,推动建立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在税制改革方面,要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环节和税率,改革资源税制度,做好房地产税和环境保护税立法相关工作,扩展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范围;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清理、整合、归并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要减少三分之一。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是推进市场化改革和防范风险。要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展人民币跨境使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加快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推进保险产品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四是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一批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健全国有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同时,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各重要领域改革都要抓紧确定行动计划,尽快组织实施,切实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预期目标打下良好制度基础。(潘国俊)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