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发展现代农业报告

2012年08月02日16:3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畜牧业 大通 新农村建设 农业景观 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增产增效

七、大通现代农业的目标定位和今后的发展重点

(一)目标定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在现有农业生产示范区(园、片、场)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建设好大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坚持“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发展以“三产联动”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通过第二产业来促进和改造第一产业,用第三产业来带动和帮助农业,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农业产业,使示范区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农业装备应用的展示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和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加速推进青海特色大通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和引领青海乃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二)今后的发展重点

1.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突出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油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粮油高产技术普及化,组织实施粮油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建立粮油高产示范种植基地,积极推广高产优质品种、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单产水平。着力发展设施园艺业,加快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园艺,推进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等园艺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设施畜牧业,围绕优质瘦肉型猪、肉牛羊、奶业、优质家禽等优势主导产业,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提升畜牧业集约化生产水平。

2.一产二产联动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层次。要做好蔬菜、肉类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在桥新核心示范区,聚集一批知名企业,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加强一二产业的联动发展,实现以工促农。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海发等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农产品直销店、食品超市、连锁超市为补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参与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营销,促进农产品销售。强化农产品质量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力发展品牌农业,以名特优新农产品为重点,加大品牌整合力度,积极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

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要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力争在农业生产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重大突破,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运用生物技术加大种植业、畜牧业、园艺和食用菌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努力推进良种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突出解决好设施农业节肥、节水、马铃薯耕作、饲草加工等技术问题;强化抗灾防灾、农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藏和保鲜等技术研发和推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结构,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整合农业行政、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力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

4.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水平。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努力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科技示范平台、种子种苗生产基地、产业带动载体,增强农业园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机整合,加快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集聚,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平台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试点,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

5.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进农业节能减排,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农牧结合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到2015年,全县化学氮肥、化学农药使用量要分别减少8%和15%。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和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大力推广“畜—沼—菜”高效种养生态循环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抓好退耕还林、沼气池、植树绿化等工程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抓好草原生态、饲草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家畜生态畜牧业。

6.一产三产互动发展,挖掘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设施农业、农业景观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社会、生态功能,拓宽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构建休闲农业,力争将花海园艺、绿园新天地、神龙油桃等6个基地打造成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集种植、科展、培训、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休闲、度假,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逐步把大通打造成青海重要的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基地。

八、推进大通及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特色新农村的建议

应该说,大通为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好的模式,就大通而言,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可以进一步发挥;就民族地区来看,还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进一步深化、发展大通模式应当努力的方向

为使大通模式更加完善,还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通模式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用现代工厂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农业与工业在经营方式方面的主要区别,在于工业通常是集中经营,而农业则是普遍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户经营。经营方式的不对称,通常使农业在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改善农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体上有三种途径: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努力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广泛开展“订单农业”。

二是进一步利用金融对农业支持。需要在加大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金融、保险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农业。无论是依据历史状况还是按照国际惯例,我国对农业的投入都还有很大的上调空间。农业保险是推动现代农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手段,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大有可为。

三是进一步重视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而农民是农业科技应用的主体,只有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使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要在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灵活的机制和方式,进行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四是进一步把握工商资本与农业结合。要处理好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关系,关键是处理好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工商企业进人农业,虽解决了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但工商企业的现代工厂化生产方式如何与分散的小农生产对接仍是联合体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工商企业与农户之间需要中介组织作为桥梁和纽带。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户与龙头企业对接的一个有效组织形式。鼓励农民自发成立的各种协会、研究会,注册成为法人团体。因为法人组织的行为接受法律约束,因而能维护和履行合约,减少联合体中的非经济纠纷。

五是进一步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要尊重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要坚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和杠杆原理来组织和指导结构调整,千万不能“一刀切”,同时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引导农民沿着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顺利前进。只有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科学转型升级,才能够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增收”。

(二)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大通模式”是西部民族地区探索新农村建设道路的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成功典型。它既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也有民族地区的共性。从西部民族地区的大背景着眼,只有妥善处理好如下6个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才能不断巩固和扩大。

一要处理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与国家大力扶持的关系。基础设施匮乏、现代产业薄弱、县域财政困难、城镇现代文明辐射效能低,是西部民族地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困境,是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很难单纯靠民族地区自身努力来解决。因此,需要国家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东部发达地区提供有针对性的对口支援,同时也需要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继续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脚踏实地、团结奋斗,真抓实干、加快发展。

二要处理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政策连续性的关系。西部民族地区县穷民贫,家底单薄,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既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又要防止盲动冒进、标新立异,错把推倒重来、反复折腾当创新之举。经过深入调查、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后形成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一定要做到换届不换套路,一届接一届干,“咬定青山不放松”。只有这样,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否则将劳民伤财、涣散人心。

三要处理好典型带动、重点扶持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在创新尝试的风险面前往往表现得审慎甚至保守,需要先进带头、典型开路、事实说服。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各级政府往往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人员素质较高的地方作为典型和示范,优先予以发动和扶持。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是明智和有效的。但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共同致富,因此,在树立典型、扶持先进积累成功经验之后,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及时转移工作重心,通过建立和完善带动机制,统筹好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先进与后进之间的共同发展,不能满足于锦上添花,而应当在雪中送炭上多下功夫。

四要处理好现代化、市场化发展与民族特色的关系。民族地区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必须积极引导各族人民努力适应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需要。但是,各地区、各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立足自身的现实条件,迈向市场也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只有扬长避短,用足现有的资源条件,才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选择。因此,要通过激发、调动、肯定、尊重基层民众的自主性、创造性,来充分发掘、有效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民创造智慧。

五要处理好一般教育培训与长远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民族地区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人才。但是,在区域发展差距多年无法缩小的情况下,一般学校教育产出的人才成果往往被“孔雀东南飞”和“麻雀东南飞”的推拉效应销蚀了。因此,在一时还无力“筑巢引凤”、根本扭转人才大量流失局面的情况下,广大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需要根据本地资源的开发、产业调整的方向,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东风,围绕办好、办精、办实服务本地产业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调整基础教育的内容、目标、手段,把人才培养、劳动力培训与地方实业振兴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确保大批能扎根、用得上、有潜力的乡土人才源源不断地投身到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大潮之中。

六要处理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宗教事务的关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根本。因此,应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上。同时,也要深入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并始终把开展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抓紧抓好;要尊重民族信教活动,加强宗教工作队伍建设,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充分调动基层组织的工作积极性,推进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管理进程;要发挥好统一战线优势,理顺民族情绪,化解民族矛盾,做好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促进各民族以及民族内部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结束语

大通的县级财政收入在全国并不算高,但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却不低。这是由于大通很好地平衡了强县与富民之间的关系,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基础,全方位、多渠道拓展现代农业功能,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特色的现代农业、整洁的村容村貌、文明的新型农民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有效提升了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大通模式充分证明经济发展是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依托设施农业、发展多元化现代农业、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新农村建设的大通模式,思路清晰,理念科学,站位高远,为我国民族地区挖掘自身资源优势,拓展现代农业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强县与富民双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上一页   1   2   3   4   5   6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