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四、大通模式的基本经验
经过多年的实践,大通模式已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经验。
(一)科学发展是大通模式的灵魂
近年来,大通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寻科学和谐发展之路,谋求科学和谐发展之策,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地处青藏高原的国家级贫困县,大通县委县政府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视野所限,不为艰难所惧,在危机中寻找出路,在挑战中抢抓机遇,紧紧把握实现大通转型跨越发展的主动权,强化为群众服务是最大的责任,让群众满意是最大政绩的思想,不断拉近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机关与基层的距离、决策与问题的距离;强化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的思想,做到“人人有激情,时时在状态”,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干劲,保证各项工作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把改善民生、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作为科学和谐发展的出发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全县各民族群众幸福指数为核心,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重点,着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坚持处理好三大关系。第一,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改革创新并着力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包括促进和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销售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第二,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和发展当地森林资源和生态资源,依靠当地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第三,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培育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以文化促发展、促和谐,建立多民族和谐共居的美好家园。
(二)机制创新是大通模式的核心
大通县在发展中坚持机制创新。一是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促进生产要素聚集,提高土地产出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和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使土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积极探索土地入股、扶持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大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力度,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强化监督,逐步规范。通过促进土地流转工作,把分散的闲置土地进行集中开发,实行规模化经营。 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机制创新。始终坚持效益优先、彰显特色、科技先导、机制创新、示范带动的原则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已经把大通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特色明显、规模大、机制新、效益高、辐射带动强劲、环境优美、全省一流的综合示范区。 三是推进项目带动机制创新。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通过投洽会、推介会等各种招商平台,推介重点农业招商项目,以优惠政策招强招大,培育发展更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合作组织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实行跨区域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升素质,加强管理,增强发展后劲。 四是推进新农村投入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户自筹、政府补助、部门帮扶、企业资助、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机制,将农村住房建设项目和其他涉农项目集中投入,整村实施。
(三)集成发展是大通模式的特色
大通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坚持集中发展、集聚发展、集成发展,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坚持设施农业发展的地域相对集中,这样有利于与设施农业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农业投入品的集中供应与检测,农产品的集中检测与销售。 二是坚持设施农业与文化产业、休闲产业集聚发展,把现代农业园区、优质农产品资源、民族文化产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西宁和附近其他城市的消费者到大通旅游、休闲,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切身体验农作物生长和收获的环节,适时打造了休闲农业和农家乐的品牌。 三是坚持集成优势资源,发展品牌农业,主要表现为生产高品质的农产品,大打有机绿色牌,大幅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生态文明是大通模式的精髓
大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全民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战略层次上,大通将建设生态文明县纳入全县整体发展规划,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并举;在政策层面上,大通强调生态保护,把保护森林、土地资源与发展休闲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措施重点上,大通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转变发展方式,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大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把大通发展成西宁和附近城市的蔬菜生产基地、优良的生活用水供应基地和旅游景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大通在发展蔬菜产业中,努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科技引领是大通模式的动力
大通始终坚持科技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一是坚持科技创新。从大通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出发,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农业新技术项目,构建技术研发平台、示范区技术转移平台,探索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对现有技术注重集成创新。 二是做好技术推广。加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了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应用。围绕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畜禽良种繁育等重点工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推广等农业科技专项。 三是强化劳动力素质提高。加强劳动力技能培养,使其掌握生产技术,熟练农业机械使用,熟悉网络技术操作,不断实现网络、技术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 四是注重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通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沃土工程,重点支持有机肥积造和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通用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
(六)民族团结是大通模式的根本
团结促发展,发展促和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仅事关改革发展大局,而且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大通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执政理念,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让民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把民族团结作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常抓不懈,坚持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 二是把宗教工作作为民族团结的推手,积极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和团结宗教人士,充分发挥他们促进民族团结的积极作用。同时,从财政和政策上对宗教设施和活动给予支持。 三是把宗教事业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积极发展与寺院和宗教活动相关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观光活动,促进了当地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的产品和产业,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和贫困农户参与到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来,重视对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发展经济的能力。目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社会动乱是各族人民之祸”在大通已成共识;大通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