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发展现代农业报告

2012年08月02日16:3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畜牧业 大通 新农村建设 农业景观 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增产增效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特色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战略的持续推进,农业经营格局正逐步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现代化规模农业递进,农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功能从单一生产向多元化方向拓展,产业链条从生产销售向全产业链延伸。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互促共荣,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原因,从总体上看,我国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普遍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与发达地区相比较有一定的差距,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业生产还没有摆脱耕作手段落后、主要依赖传统经验和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阶段,但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特色民族文化,且人民群众勤劳朴实。对我国广大民族地区而言,都面临着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发挥资源禀赋、民族文化等优势,在有效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青海省东部,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海拔2280—4622米,夏秋相连,长冬无夏,冰冻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5.5℃,年降水量450—800毫米;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总人口4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万人,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2.2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9.1%。2011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44.6元。

大通作为青海省产业布局中重点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区域,作为青海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其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特点,在青海乃至青藏高原都具有代表性。大通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发展以资金技术为支撑的设施农业、以沼气种养为纽带的循环农业、以市场流通为导向的高效农业、以生产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创意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农业设施化、产业规模化、要素循环化、产品品牌化、销售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探索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开展大通特色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总结大通依托设施农业,创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特色新农村的成功经验,对于大通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探索高原环境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与机制创新的途径,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农业技术综合运用以及产业带动能力,为西宁市、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学习借鉴样板、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民族地区树立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全面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借鉴意义。

一、大通模式的实质内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县情民情,以设施为抓手,以市场为导向,以循环为纽带,以文化为特色,积极实践现代农业功能拓展、“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形成了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特征明显,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素质提高,农村和谐稳定、生态环境友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通模式,集中体现了集约、循环、高效、休闲、创意等现代农业的多元化特征。

(一)以资金技术为支撑的设施农业

在青海高原缺地、缺温、缺氧、缺水、多灾的自然条件下,现代农业的出路之一在于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可以在获取相同农业产量的前提下显著减少所需耕地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可以拓宽不同季节农产品生产的品种,从而使当地的农业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较高的产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大通围绕“做强大通、服务西宁”的总体思路,把现代化工厂生产的理念引入农业发展中,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快发展温棚产业带和园区建设,逐渐形成设施农业“百里长廊”的局面。2011年大通县日光节能温室总规模达2.2万栋,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2.1万亩,产量达10.5万吨;全县牲畜暖棚数量达3.76万栋156万平方米,年育肥出栏肉用畜38万头(只),肉类产量达3.14万吨。快速发展的设施农业,既是大通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为大通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沼气种养为纽带的循环农业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保证,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是利在当代、造福子孙的大事。大通县大力发展以林业、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以户用沼气工程为重点,结合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大力推广以“养殖—沼气—种植”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村庄、庭院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2011年末,大通县农村户用沼气数目达2.42万座,其中完成“一池三改”沼气池2.30万座;全县21个规模养殖场建成大中型沼气池,粪便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通过沼气与种植、养殖业的结合,有效解决了农村用能问题,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循环农业的发展,既有利于改善大通的生态环境,也有助于提高大通现代农业产品的品质。

(三)以市场流通为导向的高效农业

高效农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生产经营的农业。通过市场的基础作用,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佳配置,达到最令人满意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化,必须实现从以生产为导向的农业向市场为导向的农业转变,从而尽快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与统一的大市场联结起来,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随着大通设施农业的发展,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蔬菜等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已成为影响大通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2008年起,大通将蔬菜等农产品销售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宣传,发展订单蔬菜,培育大通“老爷山”蔬菜品牌。伴随着双新公路沿线万亩日光节能温室无公害蔬菜产业带规模效益的日益突显,组织20余户营销专业户长年从事蔬菜营销工作。2009年招商兴建了占地68亩的海发农贸市场,并制定了大通蔬菜市场销售方案,补贴购置蔬菜配送车10辆,统一宣传标识。组建大通县同益蔬菜销售协会,印制具有大通特色的蔬菜包装箱;争取专项资金300万元建设大通蔬菜配送中心。在西宁市主要社区建立的100多家大通蔬菜直销店,大大拓宽了大通蔬菜的销售渠道。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营销组织、农民经纪人培养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市场引导农业的发展,既提高了大通农业的效益,提高了大通农业的知名度,也为大通现代农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四)以生产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大通县委、县政府按照“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总体思路,将休闲农业作为大通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共建成凉州庄丰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向阳堡神农油桃果品休闲观光基地、黄西馨缘生态设施农业基地、凉州庄绿园新天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河州庄花海园艺花卉苗木观光农业示范基地等12个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基地。这些休闲农业基地,既为城里人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体验农业新科技,品尝和采摘新鲜果蔬,感受农业发展新气象以及休闲度假提供了场所,也为当地农民学习温室设施技术和新品种种养方法提供了课堂。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大通县发展休闲农业的最有效途径,发展休闲农业也使农业的多功能得到全面发挥。2011年休闲基地从业人数达675多人,全县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休闲农业的发展,让大通的农业更高效,让大通的农民更富裕,让大通的农村更繁荣。

(五)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基础,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等相结合,以优化资源配置,产生更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在世界经济步入创意经济时代的今天,通过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构建一个持续健康的农村产业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条创新之路。大通县利用丰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注重将民族风俗、风情和自然景观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着力打造特色果蔬采摘节、老爷山花儿会、大通皮影、大通察汗河杜鹃花旅游节、大通县后子河清真餐饮城等一批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创意农业品牌;通过创意把民族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大通神龙油桃设施果品休闲观光园,通过在油桃上印“福、禄、寿、禧”等文字,采摘油桃价格达到50元/500g,比没有印字的油桃价格高出一倍多;大通皮影作为青海河湟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大通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皮影)之乡”。创意农业的发展,既弘扬了大通的文化艺术,又为大通现代农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

大通模式演绎了新时期中国农业、农村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运作轨迹,体现了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多元化现代农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创新思路,创新了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依托设施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揭示了特定条件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