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二、大通模式的发展历程
回顾大通以设施农业为特色,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多元化现代农业发展和特色新农村建设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发展设施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八五”以来,针对大通高寒多灾,农业基础脆弱,经济效益不高,生产不稳定的实际,以农户自筹和农业信贷资金为主发展设施农业,在桥头镇向阳堡、黄家寨、塔尔河州庄等地引进修建了以水泥立柱加竹竿的简易结构为主的第一代日光节能温室和耐腐蚀、耐高温、高湿,温室操作空间大,前屋面透光强、利于作物生长的第二代日光节能温室,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截至2006年,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8015栋;建立养殖示范小区10个,培育养殖规模户14975户,贩运育肥户3713户,建成标准化养殖畜棚1.2万座。“十五”时期,全县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消除贫困、富民强县,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按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结合,以经济作物为主;大田种植和温室种植相结合,以温室种植为主”,“三增一稳”(增蔬菜、增马铃薯、增油菜、稳口粮小麦)的思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使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九五”末的49%增加到70%,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油料总产量年均增长5.53%,蔬菜总产量年均增长16.79%,草食畜出栏率由“九五”末的51%提高到“十五”末的84%,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9%。截至“十五”末,大通县特色经济初步形成,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农业生产成效和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农业产值2.87亿元、畜牧业产值3.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13.58元,比“九五”末增加990.04元,增长了64.98%。
(二)丰富发展内涵,促进现代农业提升
“十一五”时期,大通农业发展按照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和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总体要求,以及将大通建设成为西宁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给基地的总目标,多措并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设施农业发展迅速。2005年至2010年,大通县蔬菜站在综合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棚材料、统一拱架模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安排,推广以钢架加竹竿加新型材料后屋面结构的第三代日光节能温室,温室建设步入了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十一五”末,新建日光节能温室10500栋,总规模达到16990栋,生产面积达到1.8万亩,产量达到8.5万吨,产值达1.8亿元。 二是农业结构调整更趋优化。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30万亩优质油菜产业带、10万亩优质马铃薯产业带、10万亩蔬菜产业带,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8.41万吨,油料产量5.02万吨,马铃薯产量2.57万吨,蔬菜产量达25.06万吨,实现种植业产值8.5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32%。畜牧业生产形成了“三区一带”的发展格局,2010年奶牛存栏3.67万头,肉牛出栏10.57万头,生猪出栏29.76万头,肉类产量达3.07万吨,牛奶产量达4.02万吨,禽蛋产量达0.18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8.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55%。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全县31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7.9亿元,产品种类98个,年销售收入达4.6亿元,带动农户4万户,年户均增收1000元;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19家,资产总额达3.3亿元,年加工量11.7万吨,年销售收入2.1亿元,产值为2.85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4.5%;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29家,注册资产总额7968.95万元,入社农户0.45万户,主要农产品总产量达37.68万吨。“十一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6.95亿元,年均增长15.51%;实现农业增加值8.52亿元,年均增长14.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47元,年均增长15.65%。在这一阶段,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得到较快发展,现代农业新的业态不断形成。
(三)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大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将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园区化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大通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10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大通在“十二五”期间,一是将着力抓园区建设,形成以园区为引领的都市农业发展新模式。按照“主导产业引领园区、龙头企业带动园区、高效开发经营园区、规模生产壮大园区、科技培训支撑园区、科技研发提升园区”思路,建成1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个主导产业示范园区和20个特色农牧业种养基地;突出发展7—8家具有大通特色的休闲、观光、创意、体验农业基地。 二是抓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和产业集群上寻求新转变。力争到2015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5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55%,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是抓农业旅游联姻发展,积极在促进“夏都生态园”旅游品牌上寻求新突破。引导和扶持设施蔬菜种植户发展农家乐,不断做大做强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积极打造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基地,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休闲、度假,努力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力争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1.63亿元,种植业产值达到10.87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10.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19元。 四是抓规划先行,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新提升。按照“专业人员+基层干部+农村能人”的模式,三年内全面完成村级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在确保“四类”困难群众住房全部得到改造的基础上,力争每年建成一批样板村、示范村;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为主线,建设“一池三改”沼气池1.5万座,太阳灶1.5万台,生物质炉1万台,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大通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先导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先行区、生态涵养发展的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区,成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西宁市居民菜篮子供给保障基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胜地和西宁市卫星城市,在加快建设全省综合实力最强县中实现新跨越。
三、大通模式的形成条件
大通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课题组认为,“大通模式”的形成有以下8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靠近西宁,区位优越。大通县城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是西宁市优质农牧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休闲旅游胜地、成长潜力巨大的卫星城。借助以西宁市区为主要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目前大通县各农牧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其中蔬菜和肉蛋奶产品的商品率均达到或超过85%。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牧民增收致富具有优越的市场条件。
第二,立足县情,学习先进。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在探索以农业现代化等为抓手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产生了大量的先进典型。尽管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简单照搬,但大通在深入分析县乡资源条件、找准问题症结基础上,从内地成功实践中借鉴适合本地具体实际的经验和做法,如山东寿光的设施农业、广西恭城的生态与观光农业等,走出了一条以设施农业为主要特色、乡镇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村落和农户有自主选择空间的发展道路。这是大通成功利用后发优势的具体体现。
第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大通县域“四纵三横”公路交通网络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县城到省会西宁和曹家堡机场通过宁大铁路和宁大高速公路直达,联系邻县的县际公路网畅通快捷。县域内移动电话、互联网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先后建成的12项商贸工程,使全县商贸网络逐步完善。旅游景点较齐全,服务设施较完善。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四,生态良好,持续力强。大通县森林覆盖率达38.1%,居青海之首,是全省重要水源涵养基地,西宁城市用水75%以上由大通供给。生态良好、水源清洁,是大通发展的显著优势,不仅已成为大通选择发展道路的重要导向,同时也可为大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后续力。
第五,民族和谐,社会稳定。长期以来,大通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和宗教工作,积极倡导和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各宗教、各教派相互尊重,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这种人民安居乐业、城乡欣欣向荣、政教相安和谐的良好氛围,为大通各族人民建设更加美好家园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大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六,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大通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富;地表水系较发达、径流稳定,地下水藏量大;耕地、林地、草场面积大,土壤类型多样,经济植物资源丰富,仅中草药材就达170余种;目前初步探明矿种达31种,矿产地129处,概算矿产总储量30亿吨,潜在价值600亿元以上。除了自然资源,大通还拥有包括皮影、花儿、明长城遗址、新时期考古文化、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文化等丰富的人文资源。大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第七,沿边开放,市场广阔。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沿边开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包括大通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调整、人才培养、科技辐射等方面将得到国家和内地更大力度的支持,大通和广大的西部地区与祖国内地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将更加紧密,与中亚、西亚之间的商贸往来将更加频繁。位于古代丝绸之路要冲上的大通,将在不断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大市场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第八,班子团结,人民勤劳。大通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精诚团结、勤政为民,各级干部队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这是大通建设发展极其重要的组织保障。而县内回、土、汉、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克勤克俭、吃苦耐劳,大胆创业、厚德守法,则是大通进一步创业发展最可宝贵的民心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