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工第一县"调查 9万返乡农民工悉数重回沿海

2011年02月22日08:5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民工 争夺战 县财政 通知 外出农民工 民工荒 保险福利 打工第一县 招聘会

新话题

今年准备去哪打工?

“工资是涨了,但现在物价涨得多快呀。我们赚的是苦力钱,可得掐算准了才行,要不,一年就白干了。”

扈立胜是重庆开县团凤村的村民,团凤村是典型的打工村(早报已经连续3年关注),该村是重庆市级特困村,共3452人,人均耕地不足半亩。据最新统计,截至2010年底该村共有劳动力1742人,70%外出打工,平均薪酬达2000元/月,外工经济占人均收入的比例高达65%。

在团凤村,“吃不太准今年就业形势”的可不止扈立胜一人。村长谢国祥说,春节期间,近700名外出农民工返回了村庄。而谢国万等村民介绍,大家除了聚在一起玩牌打麻将外,还会喝点小酒聊聊“今年去哪(打工)?”的话题。

2月16日,早报记者驱车赶到团凤村时,扈立胜等一群村民正在村卫生所的空屋里玩纸牌。他们说,村民们返家后经常聚在这里找找乐子,“相互打听下外面的(打工)消息。”

有人曾参加了开县招聘会,看到开县工业园区一家企业的保底工资开到了1050元/月,加上加班等能到1500元/月。“这个数字比去年高了200元。”村文书陈海维说,2010年,开县企业的工资基本没有超过1300元/月的。

“富士康、英业达在重庆开出的基本工资涨到1000-1300元/月,加班后可达1700-2800元/月,比开县高一些。”

“廖玉翠家的大儿子陈苏林到了广州番禺了,那边的建筑小工工资由去年的80元/天,涨到了100元/天,还包吃包住。”村民们七嘴八舌谈论起薪资来。

“都加薪了,好消息呀,恭喜各位。”早报记者打趣说道。

“工资是涨了,但现在物价涨得多快呀,哪有物价疯涨,工资一点都不涨的道理呀?!以前猪肉8元一斤,现在13元一斤,一件原本40元的衣服,现在没100元拿不下来。我们赚的是苦力钱,可得掐算准了才行,要不,一年就白干了。”谢国万说。

谢国万今年已经57岁了,在外打工30余年,2010年他在广东地铁做苦工,80元/天,一个月干40个工(算上加班),每月能赚3200元。

今年,一老板邀请他去重庆主城区工作,开出了3000元/月的工钱,但他还在权衡:老伴生病了,他想留在家;但广东的老板已经多次打过电话催他快去,还涨了工钱。“福建的老板也承诺给我每月加薪200元。物价涨得这么快,不加钱,谁还去‘老地方’干呀。” 扈立胜说。

新感受

物价疯涨抵消工资增幅

在今年的东西部“农民工”争夺战中,重庆、四川等省市喊出的口号就是交通、租房、日常开支成本相对低廉,子女就学等优势,大打亲情牌。

2月14日,25岁的陈苏林偕妻子与5个月大的女儿从重庆赶到了广州番禺。时隔一个春节,他感受最大的就是物价上涨与工钱上浮的“双增长”。 “这边建筑工的工资去年是包吃包住后80元/天,现在至少得100元/天了。进厂的工资,普工没2500元/月难招到人,管理层的已超3000元/月了。”陈苏林说道。

但陈苏林还是对物价的上涨有压力:“去年租的单间是250元/月,今年已经是350元/月了。消费支出也变高了,猪肉由9.5元/斤涨到了13元/斤,水费一吨也涨了5毛钱。去年看中了一件40元钱的小孩衣服,现在已经涨到60元了。”

陈苏林算了一笔账,今年每月的日常消费支出较2010年至少要多出200元,如果算上人情费与大件商品(如家电等)的涨价部分,平均每月较去年要多支出260元左右,“这个钱,基本是涨薪的那部分。”

陈苏林以前是一名打工者,现在是建筑工地的小包工头(三包)。他说,他几乎时刻都在盯着工钱与物价,因为两者的走势,很可能将决定着他承包的工程是否盈利。

“现在外出打工的,挺看重‘包吃包住’这一条件的。”陈苏林说,物价稳定的年份,外出农民工不大考虑这些,但去年物价涨得太凶,就非常计较这个了,“工钱基本都是年初谈妥后维持1年的,但物价却几乎每天都在变,一年日常消费支出多1000至2000元,对打工的,可不是小数目。”

陈苏林的话得到了陈开芬的认同。今年春节返家,她拿回了3000元。村民廖玉翠说,她的二儿子也只攒下了4600元。这两人都吃了不包吃住的亏。

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46名团凤村的村民中,43人都青睐“包吃包住”(至少包住)的外出打工的工作环境(35人已找到了至少“包住”的工作)。另3人,因带有小孩且家庭成员较多,希望能租住在一起过家庭生活。

其实,在今年的东西部“农民工”争夺战中,重庆、四川等省市喊出的口号就是交通、租房、日常开支成本相对低廉,子女就学等优势,大打亲情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