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谈判(指长协价)能谈成那是奇迹,谈不成是必然!”年初业内人士的这一悲观判断,到底还是变成了现实。在4月28日中钢协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无奈地表示:钢铁企业出于自身生产的需要,可与矿山约定临时价格采购铁矿石。罗冰生的这一表态,意味着2010年铁矿石价格谈判已经以一种类似去年的结局黯然收场。
今年三月份起,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矿业巨头绕开中方,先后与日韩达成涨幅最高达83%至90%的谈判结果,自此,铁矿石国际谈判事实上已经宣告结束。对于上述结果,中方一直不予以承认,中钢协还要求中国钢企“在中钢协的组织协调下统一行动”抵制这一季度定价机制。然而,罗冰生此次“钢铁生产企业出于自身生产的需要,可以和三大矿山自行商议铁矿石的进购”的这一表态,意味着2010年铁矿石谈判已经结束,中方被迫认可了涨价近乎翻番和季度定价模式这一现实。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指出,在庞大的需求面前,中国钢企要做好长期接受高价铁矿石的心理准备。“这是一个坎,绕不过去,唯有咬牙坚持。”
多位专家指出,在解决产能过剩的同时,建立铁矿石战略储备机制,或许是中长期应对高价铁矿石的可行之策。
-结局
抵制失效2009年噩梦重演
三巨头之所以敢漫天要价,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对铁矿石需求旺盛,三巨头完全拿捏住了中国钢企的命脉。为了应对铁矿石价格的不断飙升,中钢协在4月初就呼吁国内企业以近亿吨库存为依托,两个月内不进口铁矿石,逼迫三巨头让步。然而,在中国钢企巨大的消化能力面前(每个月用矿量超过5000万吨),一亿吨的库存远远不具备叫板三巨头的底气。
由于库存的铁矿石主要掌握在大钢企和贸易商手上,中小钢企对铁矿石一直处于嗷嗷待哺的饥渴状态。不少钢企不得不私下与矿山接洽并通过“约定价格”的形式获得铁矿石供货。攻守同盟事实上已经告破。罗冰生表示,中钢协在3月底的调查显示当时我国钢企的铁矿石库存可满足2个月生产需求,但是现在已是4月底,估计企业库存有所下降。“从钢企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保证生产进行,有的企业和三巨头有一些谈判或者达成一些协议,与行业要求并不相悖。”
“我的钢铁”资讯总监徐向春表示,罗会长的这一表态,表明中方已经间接承认了季度定价这一模式。“这和去年的情况很类似,既不承认谈判破裂,也不能谈成新的东西。只能接受现实。”
-探因
需求复苏三巨头张口大涨价
国际投行暗中操控
铁矿石价格今年以来一路飞涨,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全球市场的复苏,钢铁市场需求旺盛。
据国际钢铁协会(IISI)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66个主要产钢国和地区累计粗钢产量为3.42亿吨,同比增长29%。其中1月至3月同比增幅分别为25.9%、24.2%和30.6%,均比去年大幅增长。就是此前一直强调铁矿石供过于求的中钢协,也不得不转变看法。罗冰生就承认:“今年全球铁矿石是一个供不应求的态势。”
此外,罗冰生也指出,国际金融寡头也是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的背后推手之一。目前,金融寡头如摩根大通、汇丰、花旗、三井、荷兰国际集团、皇家苏格兰银行等大量持有铁矿石三巨头的股份。铁矿石价格一路飙升,这些金融寡头受益匪浅。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每到铁矿石谈判前期,国际投行都会大幅唱多铁矿石。
更让业界担忧的是,这些金融寡头还在力推铁矿石定价的金融化,以图从买空卖空中获取收益。资料显示,国际投行早在2003年就为全球铁矿石金融化而排兵布阵,如今,三大矿商的高层和占有大量股份的国际投行在重大战略和经济决策上相互协调一致,并力推铁矿石金融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