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从“大桥时代”到“高铁时代”,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性推进,不仅使产业的区域分工协作更加合理,而且提升了企业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的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没有减缓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步伐。2009年,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顺利推进,在逆境中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08年,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长三角两座世界级的大桥————浙江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江苏的苏通大桥建成通车。
有了苏通大桥,江苏南通到上海的车程从原先的三四个小时,缩短至一个半小时;浙江宁波到上海的距离,也因杭州湾大桥的建成缩短120公里,跻身上海两小时经济圈。
沪崇苏隧桥工程、连接舟山的金塘跨海大桥,跨越钱塘江的杭州江东大桥,横跨杭州湾的嘉绍跨江通道……随着这些工程的完成,江河湖海将不再是阻隔苏浙沪两省一市经济和人员往来的“天堑”。
这些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让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在空间上的特征愈加明显。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长三角一体化将迎来全新的格局。
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沪宁城际铁路建设正按确定的时间节点顺利推进,今年7月1日将通车运营。京沪高铁、沪杭客运专线、宁杭铁路、杭甬客运专线等时速在200公里至350公里的高速铁路都将在近年内陆续建成,届时长三角主要城市将真正实现1小时交通圈。
“我国第一个跨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正式发布,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大政策机遇叠加,大大促进了苏南、苏北协调发展。”江苏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毛伟明说,江苏推进财政、科技、产业、人才“四个转移”,3年来,共有1.4万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转移到苏北,总投资达到5000亿元。
产业转移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真正的内生动力。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认为,长三角一体化最初的动力就是来自企业,目前推进最深入的也是在企业层面。比如,正泰、德力西等企业将制造基地放在浙江,企业总部或研发基地、营销总部放在上海。
这种企业内部的地域分工,客观上带来了长三角经济实质上的一体化,也提升了企业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的能力。这,正是转变发展方式题中应有之义。
(采访组成员:姜波 万建民 王晋 鲍晓倩 刘亮 郁进东 黄平 吴凯 薛海燕 李佳霖 张玫 黄全斌 沈则瑾 李治国 谢文哲 执笔:万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