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资料图片
尽管要求严控新增产能的船舶振兴规划已实施将近一周年,一些地方的船舶产业投资仍在大干快上,大大小小的船舶基地不断兴起。
专家警示,船舶行业危机已发生一年多,在目前以及未来若干年均将处于低迷状态,一些地方在船舶产业上的投资冲动,等到船舶行业最困难时期来临,可能尝到苦果。
因此专家建议,各界在船舶行业的投资上要更理性,必须去除浓厚的地方行政色彩,运用市场化的无形之手来调节船舶行业。
分析师:两年不用看造船业
某证券分析师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就表示,“现在已经很少看造船行业了,造船业两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没有什么投资机会”。
之所以造船业不值得看,此证券分析师解释,主要在于造船业新增订单稀少。目前各造船上市公司手持一定订单,手持订单的交付高峰将在2011年,手持订单一般排到2012年。但是,由于缺乏新增订单的支撑,船舶上市公司将在2012年以后面临尴尬。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业内人士了解到,目前船舶公司的手持订单大多在造价较高的时候签订,但船舶行业的急剧变冷,船舶公司的手持订单也会遭遇到撤单、延迟交付和重新议价的窘境,即便是中国船舶等大型船舶上市公司也会遭遇这种情况。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去年1-10月新承接船舶订单191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63%。去年1-10月全国共撤销船舶订单88艘、470万载重吨,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底,全国累计撤销船舶订单量达185艘、677万载重吨,约占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总量的3.6%。
新增订单极其不容乐观,一方面是鼎盛时期的船舶订单较多,另一方面,航运业严重的运力过剩和行业不景气也制约着造船业走出泥潭。
航运业内的普遍看法是,在金融危机发生前,船公司纷纷巨资扩充船队规模。但金融危机使航运市场深受打击,运价和运量均大幅下滑,航运市场运力严重过剩的局面开始显现出来,船东们纷纷封存运力来保持运价。同时,尽管存在着撤单和延迟交付等情况,但未来运力的增长依然高过运量的增长,使航运界对未来的航运市场并不乐观,更不会贸然新下造船订单。
大小船舶基地仍不断兴起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包张静认为,造船业产能过剩所面临的严峻性超过预期。
但目前呈现在中国造船业面前的事实是,整个造船行业状态低迷,一些地方却视而不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大小小的船舶基地在各地不断兴起。
湖南某市官员提出,要将所在地船舶产业打造成全国著名、全球知名的内湖造船基地。另一中部省份则从政府层面提出向千亿产值进军。江浙地区的中小型民营船厂更是星罗棋布,所在地区均将造船业列为当地支柱产业,还提出了大小不同的发展船舶业的口号。
一些地方热衷于造船业,与当地政府的默许甚至推动相关。市场人士分析,造船行业投资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就业和税收问题,显著拉动地方GDP。地方政府积极参与造船业,给地方造船业蒙上了浓厚的行政化推动色彩。
包张静评价,“抛出这些观点是不合时宜的,目前处于造船业困难的时期,等到造船业最困难的时期来临,目前的盲目投资最终将会品尝苦果”。
西南证券庞琳琳指出,新增订单不见增长,未来造船业将经历大的调整,中小企业将在洗牌中倒掉,而大型船舶公司由于有银行信贷支持和原材料采购等优势,将会在调整中存活下来。
船舶振兴规划中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各级土地、海洋、环保、金融等相关部门不再受理其他新建船坞、船台项目的申请。但是不少地方却顶风而上,先将船坞和船台建成,造成既成事实来争取国家审批通过。
另有市场人士指出,由于船舶投资巨大,船舶制造中银行信贷参与程度很高,银行存在着“被绑架”的风险,一旦交付出现问题,造船公司和银行都将面临损失。实际上,国内外已经发生多起交付纠纷,导致银行信贷难以收回,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包张静建议,造船市场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淘汰的作用,让无形之手来调节,船舶业界应该吸取经验教训,更加稳健和理性地投资和发展造船业。(记者 欧阳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