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归仓,收入落袋。掰起手指一算,2009年又是一个增收年。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2009年全国不仅实现了粮食连续6年增产,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而且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加,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实际增长6%以上,连续6年保持较高增幅。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9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好于年初预期。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9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307元,实际增长9.2%。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增加农村消费和扩大内需创造了重要条件。2009年1—11月,全国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比县以上地区高0.6个百分点。
2009年农民增产增收的好成绩来之不易,最根本缘于中央坚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完善和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2009年农民持续增收有五大关键因素: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2009年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四补贴”预算安排1230亿元,比上年增加19.4%。良种补贴范围和品种不断扩大,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实现全覆盖,大豆良种补贴在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对高油大豆全覆盖。2009年启动了马铃薯原种生产、肉牛和绵羊良种补贴。良种的大面积推广使用为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机购置补贴大幅度增加,由2008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30亿元,实现了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全覆盖。有力地推动了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预计200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75亿千瓦,比上年增长6.4%;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可达48.8%,比上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
农产品价格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针对2009年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的情况,国家大幅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小麦和水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比2008年增加了0.11元/斤、0.13元/斤。适时启动了玉米、大豆、油菜籽、猪肉、棉花、天然橡胶等临时收储。这些措施防止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对保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2009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引导灾后重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量多招用因企业关停或减产裁员而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工商登记、财政税收、信息服务等方面创造良好环境。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资金达11亿元,补助标准提高到367元,基本完成300万人的培训任务,培训就业率达到85%。
2009年国家在扩大内需中继续把“三农”作为重点,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目前,中央先后安排的四批扩大内需投资中,农业项目投资236.2亿元,主要用于农村沼气、标准粮田、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及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对于加强农业基础、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农村道路、安全饮水、电网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均每年筹资标准已达到100元,其中财政补贴80元,参加人数达到8.15亿,基本实现了对农业人口的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目前已有4631万农村人口纳入了低保,平均每人每月领取60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已在330个左右的县(市、区)开展试点,约占全国县级行政区的10%,覆盖60周岁以上农业人口1500万左右。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2009年中央的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机制更加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