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审计之难
效益审计被认为破解预算执行审计中损失浪费问题的利器,多年来审计署一直在效益审计推广上不遗余力。
据悉,今年审计署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专门安排了一个审计调查项目,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效益审计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如何推行的问题。而在此前,审计署已经布置过2-3次的效益审计调研。
日前,审计署发布2008年审计项目安排计划中表明,今年效益审计项目有18项,占全部25项审计项目的80%。决策不善、损失浪费等问题将成为效益审计项目关注的焦点。
审计署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目前审计署开展效益审计项目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项审计中引入效益审计理念,例如在南水北调项目审计中安排一些对南水北调所带来的效益、影响的分析性调查。另一类是围绕着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安排的部门预算效益审计。
上述审计人员坦承,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难度要大于具体项目的效益审计。因为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效益审计不仅会直接针对一个强势部门,还要对一个部门的行政效果进行评价,而这个评价工作可能存在风险。
审计人员不可能具备各个行业的专业知识,效益审计项目需聘请外界专家,但是如果所有的项目都聘请专家,就需要大规模扩大审计经费。即使如此,专家资源能否建立,专家评价是否有效仍是个问题。
“比如说资金安排是否有效益,闲置结余的资金还好评价,对于部门已经安排出去的资金,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益,就很难说了。”郝振平说,除了评价难度外,审计部门是否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做好这项工作,也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除了资金效益外,真正的效益审计还需要对项目效益、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宏观调控政策效果进行审计和评价,而这项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单凭审计部门一家单位,很难给出一个让被审计单位信服的结果。
9月份开始,审计署将开展一项针对部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工作的审计,该项目定位为商业银行股改评价,这关乎国有银行业改革道路的评价,也广为社会关注。
而审计部门选择审计项目又必须依照社会热点、政策热点来做,类似这种银行股改敏感话题也不能回避。开展类似项目,审计部门除了要面对被审计单位的质疑外,还要面对社会群众信任的考验。
郝振平表示,效益审计是破解资金闲置浪费的重要途径,不管如何应该积极探索、开展起来。
有关专家表示,要容许效益审计探索的失败率存在,建立效益审计风险管理体制,以及被审计单位申请行政复议的途径,唯有如此,效益审计才能迅速推进,目前的预算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种种闲置浪费问题,也才能迎刃而解。本报记者 叶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