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国内CPI将呈继续回落态势,PPI也有望止住涨势。中国通胀的威胁是否就此解除,成为下一步政策制定的关键。
有别于以往,从全球范围看,此轮通胀是美国滥发货币,支撑新兴市场的产能史无前例扩张的结果。
去年8月次贷危机以来,美元短时间内狂贬,推动能源价格急升,的确把全球经济折腾得十分痛苦。但是,从周期上讲,调整时间和幅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不管此次美元反弹能持续多久,一旦通胀压力暂时得到舒缓,世界各国纷纷转向挽救下滑的经济。日本推出了千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欧洲在通胀和经济衰退之间,逐渐偏向于后者;中国等新兴市场重新把保持经济增长摆到了首位。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庞大的产能根本来不及做一次清洗,资源“紧需求”的状态只能延续。如此一来,未来不久国际商品市场很可能返身向上,新一轮通胀压力或至。对于中国企业来讲,PPI就完全存在未来不久再创新高的可能。
剩下的问题是,PPI是否能传到CPI。从历史上看,的确多数情况是没有传过去。不过,历史不可能简单重复。
四五年前,中国的中下游企业大多没有达到边际上生产,土地、劳工成本、能源、水、原材料、交运等要素都相对便宜,环保也没上去,完全有能力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内部消化掉,并实现产能的进一步扩张,供给上去了,价格自然往下走。
显然,经过四五年的景气扩张,当下制造业企业产能大多已经被推到边际上生产,一则庞大产能一旦形成,资源需求是刚性的,二则国内大多数要素价格扭曲,还有相当的空间要释放。
故此,传不过去,并不意味着价格掉得下来,情况只可能更糟,制造业将独自承担巨大成本压力,供给将减少直至销售价格至少能超过边际成本(供给减少是通胀隐性表现),若导致供不应求,产品价格还是会上涨,向下游传导。 (刘煜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