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企业转移:两难的困惑
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以往似乎可以无限量供应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看起来正在接近极限。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给出口导向型的制造商带来了困难
已是下班时分,但厂区里走出的工人并不很多,散散落落地不成群。一段时间来的暴雨,将各家厂区门口招聘员工的红纸告示竖着撕开了一大截。
东莞——这座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南部制造业中心城市,似乎也洗去了它以往一贯喧嚣的铅尘。
高峰时期曾雇用着近万名员工的多处厂区,此刻却静悄悄的、空荡荡的没有人气,只留下几名保管人员或是保安,懒散散地闲坐在警卫室里,口吐着一圈又一圈的烟圈。
“企业少了,厂房空了,租金降了,经济总量少了,增速也放缓了。”近年来,东莞市的外资企业确实像刮台风一样搬走,其中厚街镇上,一年半的工夫就走了74家外资企业。东莞的地方官员坦承,一度为当地GDP超额贡献的外资企业的不断外迁,令政府最近比较头疼。
低劳力成本不再
对于“中国制造”而言,以往似乎可以无限量供应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看起来正在接近极限。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给出口导向型的制造商带来了困难。
据香港工业总会的调查,在珠三角有经营活动的7万多家企业中,有10%的港资企业今年将可能倒闭,37.3%的港资企业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线搬离珠三角,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
上海美国商会关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显示:54%的受访对象认为,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优势正在迅速流失,一半以上的调查者认为,印度、泰国、越南正在挑战着中国的原有优势,至少有近五分之一的公司已经决定将其在中国运营的业务(或者部分业务)转移到亚洲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去,类似越南及印度等低成本国家设厂。
而此份调查报告的负责人,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副总裁何德高(Ron Haddock)也同样声称,全球化的确在各处进行,中国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低成本)。
在回复记者的邮件中,何德高表示,决定要迁移到东南亚国家的在华美国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公司,劳动力构成了他们竞争的主要成本。
“劳动力成本很显著地被视为首要考虑的因素。”何德高称,“很显然,中国作为劳动力洼地的时代已经不再。这些公司认为除了劳动力成本领先中国外,东南亚国家现行的税收优惠、竞争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有五个方面都要比中国更诱惑人。”
这些企业的新增成本大约都达到50%左右,人力成本的上升就是直接原因。上述调查还显示,他们的管理层的工薪支出现在每年增加了9.1%,白领支出增加了10.3%,蓝领工人的劳动力涨了7.6%,原材料也上涨了7.1%。综合而言,受访的公司表示,劳动力价格的变化增加了公司成本支出的5%,其他材料成本又多拿去了3%。
广东省统计局在今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出,自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以来,广东的最低工资标准再次上调,再加上其他因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估计会增加20%~30%,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很难通过技术提升来消化成本上升压力,预期会产生较大的亏损,考虑结束在珠三角的业务,将工厂迁往内陆或东南亚各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