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煤炭转化 拉长资源产业链条
资源型城市的立市之本是资源,不能也不应该一下子抛弃现有的资源重新铺摊子、搞建设。正确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通过精深加工、发展相关产业等办法,使资源价值链的市场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发展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和资金。因煤而生、而兴的鹤岗,若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摆脱煤炭资源而重新趟出一条发展之路并不容易,也不现实。因此,鹤岗的第一着棋就是依托资源优势,把煤炭这条产业链在鹤岗就地延长。
主体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是资源型城市普遍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通病”。具体到鹤岗,要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就必须强化资源管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延长资源的利用时间。我们注意到,对矿山企业侧重于利润和安全两个指标的考核制度,必然使得国有煤炭企业开采煤炭时“拣肥弃瘦”,短期行为严重,造成资源浪费。长期以来,由于条条管理体制等原因,资源型城市与加工城市的产业分工是一种典型的垂直分工。资源型城市发展矿业和原料工业,而加工城市则对资源进行深加工,这种分工不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因此,鹤岗有必要加快发展资源的深加工项目,继续依靠资源性产业,拓宽资源利用领域,拉长资源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鹤岗具有以煤炭为主体的多元资源体系,特别是煤炭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有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拥有建设能源工业基地的先天优势。进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鹤岗首先要做足煤的文章。而要做好这篇文章,就应该由单纯的采煤、卖煤变为发展煤转电、煤转焦、煤转气、煤化工,靠煤炭的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可喜的是,在煤接续方面,鹤岗加快了矿井改造和新井建设,重点推进鸟山煤矿建设和新华煤田的开发。在煤转化方面,建设了坑口电站,重点运作了鹤电公司60万千瓦二期工程、120万吨燃料甲醇和30万吨焦化等项目,加速煤电、煤化转化,延长了产业链条。在煤利用方面,运作了10万千瓦煤矸石热电厂、煤层气利用、煤矸石空心砖等项目。
这些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使能源工业成为鹤岗的主导产业,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全市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006年初,鹤矿集团又投资8.4亿元,开发建设以煤矸石为主要燃料的电厂项目,预计2008年交付使用。这座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综合利用电厂,每年可消耗煤矸石70万吨、年发电6亿千瓦时。同时,由于该电厂旗下的空心砖厂能把热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吃”得一干二净,致使热电厂的固体排放物达到零排放。按照鹤岗的计划,到2010年,随着全市“煤接续、煤转电、煤转化”项目的运作和实施,能源工业有望实现增加值35亿元,成为鹤岗最重要的主导产业。
在转型过程中,资源型城市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我们注意到,鹤岗的人才总量相对不足,每万人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240人,远低于南方城市的水平,而且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行业和地区分布很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待遇等各种条件比较差,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有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鹤岗就流失人才30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中高级人才。鹤岗每年考入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有1000多人,毕业后回到鹤岗的不足几十人。因此,鹤岗需要注意加强对具有熟练技能、掌握一定知识的产业工人、基层技师的培养,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培训的阵地;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建立用人育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完善执业资格、技术等级考核等制度,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振兴鹤岗老工业基地当中。
实施多轮驱动 替代产业因地制宜
资源型城市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经济结构单一,由此带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济结构的不稳定。鹤岗也面临这种情况,一旦支柱产业或支柱企业出现衰退,整个城市经济就会陷入困境,从而严重影响全市的可持续发展。参照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源型城市在寻求替代产业过程中,首先要破解面临的“一成不变的工业结构、凝固状态下的资本结构、规模不经济的组织结构和低效率情况下的产出结构”等难题,防止因资源枯竭导致的“业衰城亡”。鹤岗要想实现由单一煤炭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转变,培育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煤城经济转型的统筹协调,就必须从产业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出发,突出谋划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培育和壮大替代产业;重点谋划一批劳动密集型项目,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适度谋划高新技术项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尽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替代产业的大方向上,鹤岗绿色农业的潜质不容忽视。鹤岗地处三江平原,全市拥有650万亩的耕地,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发展绿色农业得天独厚。如果鹤岗以生态优势为依托,开辟黑龙江沿岸的绿色走廊,提高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完全可以建成以绿色为主导的新型食品生产基地。事实上,鹤岗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开发绿色农业,已经取得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户企业的10种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识,有5户企业的12种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无公害食品标识和无公害种植、养殖基地。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标志达22个,产品已由单一的大米加工向绿色食品专用肥、调味品和畜牧养殖业等全方位、多层次和深加工方向发展。在种植业方面,有“鹤鸣牌”A级绿色食品大米;在养殖业和特色产业方面,有“荒岭牌”无公害食品山地鸡,“三野牌”A级绿色食品压缩黑木耳;在绿色食品相关产业方面,开发了宝鹤牌A级绿色食品专用肥料;在深加工产品方面,有“华滋牌”黄豆酱油、酿造米醋。这些绿色食品享誉国内外,已销往日本、韩国、俄罗斯、阿联酋等30多个国家。
除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之外,鹤岗的森林、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全市有65万公顷林地,活立木蓄积量4000万立方米。精明的鹤岗人还实施了赴俄森林采伐,并与俄罗期签定了49年的采伐合同,全市每年可供加工的木材近50万立方米。鹤岗正在尝试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通过精深加工,把森林工业做强做大。鹤岗拥有大界江、大森林、大冰雪、大湿地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以此为依托,鹤岗正在开发有东北特色和自然风貌的旅游精品产品体系,使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替代产业。
鹤岗所拥有的石墨、陶砾页岩等30余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可利用的空间广、范围大、条件好,为经济转型、产业替代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鹤岗石墨储量达6亿吨,品位高,开发条件较好。但石墨生产企业规模都比较小,而且大都为初级加工,石墨微粉和高碳石墨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只有20%。在陶砾页岩方面,全市探明储量为1亿吨,品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也存在开发利用分散、管理混乱、层次不高的问题,没有形成经济优势。全市共有陶砾生产厂家12家,年生产能力36万立方米,其中能够生产5万立方米的企业只有4家。这种小而分散的经营格局使陶砾页岩的开发处于无序状态,难以培育成骨干型企业。极少数个体私营企业不考虑资源的长远利用,致使矿体千疮百孔,破坏程度严重。鹤岗应当抓紧转换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于涉及产业替代的重要资源,一定要加强宏观调控,防止掠夺性开发。同时,对矿产资源开发应进行科学论证、统筹管理,实施有序开采。要依托产业政策,制定长远规划,规范行业秩序,对工艺水平、生产规模、生产设备、环保措施进行详细规定,严把资源开发准入关。
转型任重道远 亟待加大扶持力度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现有条件下,仅仅依靠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力量和市场的手段,很难实现转型。要解决资源开发过程中所积累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矛盾,离不开政策的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要“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国家对于资源型城市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而且政策的出台明显滞后。到目前为止,“两个机制”依旧处于探讨阶段,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鹤岗的煤炭资源日渐减少,接续替代产业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正处于青黄不接之时,转型动力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反哺机制,制定适度的财政援助政策,如设立衰老报废矿山转户基金和技术改造专项基金,提高单一资源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比例。
资源型城市存在的另一个机制上和体制上的普遍问题,就是因“企业办社会”造成的企业负担沉重。我们认为,彻底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让资源型企业轻装上阵,并延长优势资源产品的产业链,增加资源附加值,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对鹤岗的转型至关重要。我们掌握的数据表明,鹤矿集团有99个办社会机构,6400多人,年经费支出2.4142亿元,费用补贴1.2379亿元。这对于一个23年没有新建井,9个生产矿中有6个实施破产重组的百年老企业,负担可想而知。为此,我们认为应调整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通过增加地方税收留成比例,向地方提供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的资金来源,以该项资金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
除企业办社会外,资源型城市还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先有企业,后形成社会并设立政府,普遍存在企业管理城市,企业功能等同于城市功能。作为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矿业城市,鹤岗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较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一矿一城”的建设模式,已很难满足一个正常城市对地形、交通、供水等方面的要求。在鹤岗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在城市建设上给予鹤岗适当的援助,使鹤岗的基础设施有一个较好的改善。从鹤岗自身而言,应开拓思路,不能就转型而转型,就城市论城市,而要以更宽广的视野考虑问题,搞好统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经济活力。鹤岗应实施再城市化战略,坚决摒弃过去发展市属经济的旧观念,牢固树立发展市域经济的新观念,把资源型企业当作最重要的投资主体,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各种周到的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以充分发挥其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市、矿双方应着眼长远发展,尽快调整长期以来形成的市、矿之间在城市公用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各自为政的格局,加快重组与融合的步伐。
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最大压力是下岗职工数量多、社会保障能力弱,各种矛盾容易激化。因此,鹤岗应尽量选择产业链延伸能力强的产业加以发展。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解决就业的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多方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职工就业的巨大潜力,积极开拓就业空间。要把提高下岗职工的职业技能作为解决就业、调整结构的根本前提,设立下岗职工培训援助基金,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为基地,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信息,把支持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恢复与扩大就业、再就业结合起来。
需要指出的是,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较为长期的过程。从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实践看,尽管他们有着巨大的财力支持,成功转型也需要几十年的努力。鹤岗应充分考虑到财力薄弱,调控产业布局或吸引产业入驻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选择接续替代产业时应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由企业家来决定。而作为“导演”的城市政府,只宜提出接续替代产业的大致发展方向,而不应人为地对城市转型的产业方向进行定型规划。
资源型城市转型涉及结构调整、体制转换等诸多方面,困难不言而喻。但我们深信,随着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各项利好政策的出台,鹤岗只要充分发挥资源与地缘优势,稳定煤炭、快上电力、突出绿色、做大外贸、培育旅游、发展林木,把经济转型与资源转化、机制转换、扩大开放结合起来,综合实施,协调推进,鹤岗的经济转型一定会大步向前,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发展之路。(彭真怀 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地方研究院)
|